8/09/2007

MBA舊文重發-香港三大名校campus visit紀實

以下是一年前(March 24th, 2006)發表的舊聞重發。回顧自己的舊文章感想真的很多。

這篇主要的意義在於多加了很多"一年後的感想與批註" 。 主要是修正之前的觀點,增補一些對於來香港唸MBA的看法。

--
發文前先有以下幾點聲明
1. 以下文章為小弟著作權所有, 翻印必究 ,要引述可以但請著名出處以及帳號。
2. 以下文章純為個人觀感,若有得罪人、傷到人,一切都是小弟的責任,但是小弟我有責任卻不知道怎麼負責任,所以一但未來我出書有被我得罪到的皆可獲贈一本。 (但得等到我出書那一天.....)
3. 本文同時發在最大的兩個MBA社群網站:
簡體中文- 追夢網 forum.chasedream.com
繁體中文- 傷心咖啡店 www.absolutemba.com 發表處皆為亞洲申請版,小弟我也是這兩個版的版主 (雖然最近很少發文,很少整理,完全失職。) 以下粗體斜字加上底線是我整整一年後的註解
----------------------

Hi 各位朋友,不少人等我這篇很久了,這篇文章將不會用太有條理的方法寫,因為這趟行程實在累到不行,也沒特別take note,我就照我旅程寫出來。

我上週四晚上離台,在約十點左右抵達香港。 一下去的感覺是.... 真糟,一群看起來跟妳一樣的人卻說著你聽不懂的話,要是說英文我都聽的懂,偏偏一個本國方言就難倒我我可真悶了。 乘搭機場快線到香港站,然後走到中環後坐到銅鑼灣站,我完全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一個"最國際化的華人都市" 因為那街道的髒亂很華人,喧鬧聲也很華人,擁擠也很華人,但是老外的人數多,而對他們來說隨便找人用英語說話幾乎都是能通的 (歸功於香港小學開始就很高的英文時數課程教學)。

註:中環一點都不髒亂,因為那是給鬼佬以及美女帥哥IB金融仔的地盤

我住在銅鑼灣,跟我國高中時代的好朋友住一起,他是因為工作因素所以駐香港。香港房子普遍....極小 非常小 不愧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 原本以為台北市住起來就夠窄了,去過香港才知道什麼叫做.....又窄小又貴。
It is not a place for living , but just a place for working and shopping. 難怪香港政府對外觀光用廣告的slogan就是" 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再吃東西" --> since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except 買&吃!!

註: 現在還是如此。房租幾乎是降不下來,因為市場需求的關係。 十坪的兩房一廳一衛加上小到不行的廚房一個月約8000HKD = 34000NTD, (銅鑼灣) 六坪的個人房間service apartment約7000HKD = 30000NTD(上環) 。 原則上看不到風景,最多是看到街道,有的則是看到隔壁的窗戶或是晾在外面的內衣褲。我實在不喜歡這種住宿環境。

對於內地朋友來說,香港的民主,繁榮,極度自由化資本化的經濟體制,拼經濟大於拼政治的觀念等,應該很多都是新鮮且令人嚮往的,但對我這土生土長台灣人來 說,自由民主不算新鮮,資本發達也不算新鮮,我只對他們良善的教育體制感到羨慕。還有不可否認的高工資。香港其實也常加班,台灣是世界調查出來工作時數最 多的地方,排第一,香港好像也在前十名之列 ( ps..倒數幾名盡是北歐國家 像是挪威芬蘭瑞典丹麥 還有中歐的瑞士) 但相對的香港給予專業經理人的工資是比台灣給的多多了。

老實說 這幾天看下來有些印象與大家分享。 第一是年輕人
香港的女孩子的外表比起內地或是台灣女孩子來說....恩 我得老實說 內地或台灣美女都多多了。
香港的男孩子則是給予我一種穿著都很光鮮的感受,很多年輕男孩子假日都穿著西裝,但可能因為沒機會念太多書or 不愛讀書所以有種裡子浮浮的感覺,我就不確定了。從書局的少與小可以看出台北人相對的愛唸書的多啦,未來有香港朋友來台北visit我一定首站帶到誠品書 局給他們看看啥叫做真書局 :P

註: 大體正確。香港的大學學歷(含以上)佔總人口約10%,也就是70萬 in 700萬。 比起台灣確實是不愛唸書的。 或者說,如果要念書,香港人絕對是務實主義居多,為的是更上一層樓 ( position, or money)。這也許是歸因於從小就有強烈的競爭,大家都活的很辛苦,笑容不多,臉常繃的緊緊

在香港我可以隨地看到shopping mall,滿地的各種品牌商店,換了一個mall又是同種東西出現一次,各類商店在各鬧區盤據著,但卻連要找家書局都很難找,偶爾有一家page one或是三聯就要偷笑了。 不僅如此,書局的size也較台北市的小太多太多,逛的人....少更多。 至於是我去的時間點不對還是香港人真不愛唸書,我就不敢確定了。 但我敢說的是我常再不同時間點去台北誠品,而站著坐著蹲著在誠品裡頭看書的人比我在香港時多多了。

地鐵=MTR.... 很擁擠 經常性的擁擠,人的腳步pace極快 壓迫感很大
我在那邊都慢慢走,我感覺應該會有挺多人把我當外地人的,因為就我一個慢慢兒地走。 車上位子很小,港人做事很有效率,這應該也是表徵之一,體現了對於空間運用的節省,甚至是過度的有效率。早上搭MTR我可以看到很多人拿著免費的都市日報看

我在週五先行visit HKUST 香港科技大學 我下頭大概簡述一下我對各家學校的感受
校園: 很像台灣的交通大學。各種東西都很新,各科不分大樓這點跟其他學校完全不同。 意思就是說 不會專有一棟"電機大樓" 一棟" 醫學系大樓" 而是各種辦公室以及教室分散各地。 宿舍也很新,算是三家學校中最好的,有獨立衛浴給研究生專用的房 (中大跟港大很多都是共用衛浴的 有的是兩人共用有的是多人共用)。 校園圖書館就像台灣交大的浩然圖書館,很大也很新。
氣氛: 美式 MBA教授也多為美國體系的
女生: 三家裡面undergraduate學生中 女生最少 外表打扮也最樸實的
商學院: 很美式! faculty member不論是教學的或是行政端的都蠻專業。很會對外經營形象,也很懂得在大中華區以及歐美區作行銷。 由於走美式作風所以aggresive, 如果學校可以給你80, 那麼他也會告訴你你會gain 80 or more,不會少說。
Career service: 請的是之前作過獵人頭公司背景的人當officer 專業度夠
入學策略: diversity很重視! 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化 溝通能力也是基本要素 倒是Gmat其實沒那麼要求 因為個人素質並非Gmat可決定
未來發展: 將以獨立發展為核心,盡可能的獲取校友以及國家的捐款資源資金。 暫時不會再有任何對外partnership program, Kellogg-UST EMBA很可能是短期內最後一個合作的program,因為UST志向是作亞洲的harvard,Harvard是不需要作結盟的。
跟哪些人聊過: 接待我的Calie人十分親切 ,帶我逛了逛校園。由於我是清大的,又經常到交大修課,那種校園感覺其實我挺熟悉就沒特別感覺了。就是...很科技。不過台灣清大交大只有依山,科大卻多 了傍水這點可就無人能比了,漂亮,幫校園加分不少。 然後我有跟director Decrey, associate director Chris聊到,也有跟Career service的Louisa聊。 Louisa是個給人有自信並且專業的女性,跟他聊天其實可以蠻清楚一些就業條件的問題,例如自己優點缺點在哪,應該定位在哪塊才適合發展,不愧是獵人頭 出身的,有她們那行的專業在。

結果科大跟NYU Stern剛搞了全球金融碩士,本屆第一屆招生@@ 很明顯,科大除了要把名氣搞起,也是很愛錢的,這類program開越多就越好賺,因為會被選進來的profile都夠好,找工作肯定也容易,名氣就可以 變成良性循環的建立。 不過,真的是有越來越多ABC or 小留學生回到香港來唸書然後找中國機會了,這個trend不可小看。
一年過後再看當初的選擇我覺得還是沒錯。科大強在金融專業,弱在Alumni base。 我要的東西還是靠後者居多,前者與我較無關聯,所以我基於自身需求所做的選擇並沒有錯。但我如果具有finance背景,做過banking,並
想要把finance好好學到精,科大還是最適合的。

visit完之後我去了九龍塘的又一城shopping 混了一下午, 因為在等我的香港朋友請我吃飯,大體來說香港東西其實都還蠻好吃的,因為不好吃的店很容易倒! 不過!!香港人不太愛吃辣,鮮少吃到辣口味的食物。 還有 ,Bo飯記得要點有醬的,例如咖哩牛楠。或是有味道的鹹魚雞粒之類的 沒醬的(我點的瑤柱牛肉飯就是沒醬的)底下盡是一堆的白飯 雖有飯香但無鹹味還真是不好吃。

是的 要吃辣請自己加辣醬 辣味鮮少入菜><
週六日就是到處逛 赤臘角讓我覺得蠻有趣的,一堆鬼佬(香港人說洋人就叫做鬼佬)鬼聲鬼氣的出沒的地方 (這形容詞意思其實是聚集了很多老外的意思) 有很多便宜的東西可以在赤臘角買到,像是剪牌的衣服等,那邊很多西式風味餐(但我沒吃) 全香港到了假日最多老外的地方大概就是赤臘角

其實我打錯字了 是赤柱 不是赤臘角 :P 差很遠 千萬別被我誤導

週日有去吃了大名鼎鼎的蓮香茶樓
蓮香茶樓真的很棒,相對的便宜實惠份量大之外品質也好,一定要嚐嚐
在上環站E2出口的威靈頓道那邊 務必去一趟嚐個鮮 ,我沒吃到他們的點心覺得很可惜,因為我是晚上去的只剩下叫菜了

我在週一則是先去CUHK 香港中文大學 visit之後趕去 HKU 香港大學

有關CUHK
校園: 很像台灣的清華大學,但是是個放大三四倍的版本,因為中大校園依著山蓋上去真是太大太廣了。 很多樹,校園很綠色,上下要爬很累,又一共有四個聚落分為四個書院,所以學生幾乎都作免費校園公車。 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跟清大太像了。各科有自己的大樓,然後... 比起科大中大的建築物確實是老的多了。(ps港大更老) 宿舍 很多都是共用衛浴的 不過很便宜。 校園圖書館我沒去過 >< 我這次去主要是跟新任program director Michael Figurson聊,也順便跟面試我的Mike Hall一起。 氣氛: 之前有點半中半外,今年起老外當政 會有較多美國式的宣傳與經營 MBA教授英美港的都有,特色是蠻多來自內地或是其他華文地區的教授來開選修課。 這算是中大很大的特色 女生: 三家裡面undergraduate學生中 女生應該是最多的 外表打扮還不錯,但感覺比較不像有錢人家,而港大女孩子真是美女多而且一副有錢人家出身英文頂呱呱的又特多  商學院: 之前有人說沒有固定program director無法貫徹經營理念--這點我要幫CUHK作出澄清  CUHK是三年換一次program director, 所以三年其實是很夠的了。 中大的行政Faculty感覺相對科大的稍微弱些,人數較少些  ! 不過他的undergraduate人數也少些 比起科大,所以 faculty member少一點應該還好。 Career service: 沒碰到人 不熟。 之前有人說中大這方面做不好,但是我因為完全沒時間沒機會去跟Career service director談所以無從比較起,這個要聽聽其他人的說法了。 入學策略: 本屆如我先前所說有很大變化,第一是一對一面試or電話面試,等於是完全拉高溝通能力門檻,不讓人有混水摸魚之可能。另外也把3 yrs working exp列為必備 (真的很特殊背景例如AT 780或是創業家之類的當然可以排外) diversity則依然是必備! Mike Hall說他會夥同另外一個考官飛去歐洲五大都面試人,因為之前較缺乏對歐美的行銷,他們注意到了,而身為新Director的Figurson認為做宣 傳這點是一定要的,no matter in Asia or US or Europe。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屆學生會增加歐洲人數,大陸地區則減少很多應該僅十人左右。 ps..學校對國籍其實是不會考量太多,但很重視你能不能在課堂上貢獻。 十年經驗豐富但卻無法溝通貢獻的,學校會建議你去念local的EMBA :P 未來發展: 完全跟科大相反的策略,這點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point. Figurson跟我說,以往的交換學生約三四個月,學生多數有一種剛開始熟悉環境以及人就得回來的感覺。他也跟我說,對於原本交換學校對方的學生來說, 很難在project/case study跟你一組,或是放心思在你身上,因為你是個已經確定三四個月之後玩玩就會走的人。 所以中大的策略是 --再多簽兩個world top25附近的學校作 dual degree partner. 除了目前HEC- paris之外,預計再去簽兩間其他學校(目前未定,不可說不可云不可曰)。 我個人是蠻認同這點的,畢竟亞洲program都小人數也少,選修課勢必比不上外國動輒五六百人的 Top B schools來的多,給現在學生最好的優惠就是能讓他多去其他地方八個月有機會選更多他想要的課,認識更多人。 這點沒變,我覺得我們的缺陷是core course佔了很多時間,在第一年能拿的選修太少。所以學校就會要我們利用在外頭exchange的時間多拿自己有興趣的electives。 另外,七個月下來,我真的覺得CUMBA Alumni Network在香港本地實在是很強。 如果keep focuse,用心經營,加上掌握機會,Alumni network能給予的幫助應該不少。

我們去年收生不力,全班最後只有二十七人,也就是我這屆。太小的班對於搞組織,打比賽之類的實在是不方便,所以我一直到這學期才跟外系的同學組織打了比 賽。但相對的學校用更多的staff去照顧更少的同學,所以我們被照顧的還ok,想去哪exchange幾乎就拿得到,像我就準備去UCLA了 ( this fall)。
另一個缺點是中國學生少了些,對於要建立China network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少。不過今年這屆預計會有十人,外加韓國日本各一,美國回來的至少三個,德國人四個以及其他歐洲人兩個,又再加上HEC dual degree一個。整體而言,這屆宣傳做的更好,收到更多好的學生了。




跟哪些人聊過: 中大如我所說上下山都坐校車所以沒有像科大一樣一路自己走完之後還有Calie陪我走。So...沒啥逛校園,走了一下總之就是每個建築物都古老一些,比 較像中式教室 (港大英式 科大美式 真的是蠻有意思) 中午有兩個現任同學一起吃飯,是來自台灣的Vincent以及上海的Billy跟我一起吃飯。(ps. the school pays :P what a nice free lunch haha) 雖然兩個人都是華人但是英文溝通能力其實都蠻好的,也都有各自特殊的背景。三個男人吃飯時間又不太夠自然是講國語比較快,報了一些台灣的新聞給他們,也交 換了一些我過去工作的背景。吃完飯後有走進教室(該堂課是教M&A 老師聽說很棒 但就是因為太棒了所以作業跟reading都很多很多) 稍微看了一下,這屆果然是中國學生偏多,取太多了一些,不過外國學生也很多所以我蠻訝異。有幾位帥哥老外真的很帥,女生看到會瘋狂吧 :P 像是電視電影蹦出來的帥哥。老外多的原因後來我問到,原來是交換來的。Vincent說這次交換來了一共三十七個學生的樣子,多數是外國的,所以課堂也成 了香港人說的"鬼聲鬼氣" (外國人多。 科大也蠻鬼氣的因為那邊原本單屆入學人數就較多,所以交換過來約50多人)。

Vincent現在在大陸上班了
Billy去了HEC作第一個dual degree學生 祝福他們都有好結果
另外 本年度新增UT-Austin作雙學位partner,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申請喔。 我覺得中大改得越來越flexible是個好事兒
但是AT得有660才能申請Austin雙學位,我.....剛好差一點點..... ><


聊天主要就是Mike Figurson以及Mike Hall了。Figurson蠻有理念也答應會貫徹他的理念,會以一個美國人的身分用他知道的美國規矩帶進CUHK的各個方面,Mike Hall則是個完全不像北歐人的北歐人,他的積極程度以及健談讓我感覺像是倫敦人 呵呵。總之Figurson像是產品經理,習慣於比較中肯的說明自己program的弱點跟優點 (ex:之前香港教授當主任所以比較中國化造成行銷宣傳不足,沒有concentration ,收太多溝通能力不足的學生,以及課程FT不與PT混著上所以選修不足等。但他意識到這些後就改,今年intake會多加concentration, 所有選修課也都變成FT PT混上,收生都用一對一面試等,不但可以讓同學選擇自己想上的課也可以增加與PT學生的互動。),Hall則像是sales,會說明白自己這個產品究竟 為什麼好 好在哪 他最愛說的就是 " 你不來 沒關係,因為不會造成我的問題。但如果我帶了一個不適合的人進來,像是不會溝通那麼就會產生39個問題,因為大家都會回來撻伐我。所以我不想給自己造成問 題。"


中大之後馬上就是趕港大 衝回九龍塘 坐上MTR,直奔金鐘站然後轉40M叮叮大公車跑到校本部,繞了一大圈迷宮般的校園終於找到了Maggie。 Maggie其實本人是前一屆的畢業生,人真的很好很nice,聽到了熟悉的國語(普通話/北京話)真是好開心阿。雖然要我烙英文也行但是還是國語親切。 Maggie大致解說了校園的各處,很多英式建築,巨多美女! 請注意我用巨多這個字代表我真的在香港各處尋尋覓覓總算有個地方讓我見著了。 不論是中環 銅鑼灣 尖沙嘴 九龍塘 或是旺角 廟街, 我都一至認定台灣女孩子與中國大陸女孩子比這邊美太多了。 唯有在港大校園,可以在到處見到美女說著流利英語,我個人推測很多都是未來的名門大家閨秀 (港大在70,80年代以及之前都是只有權貴子弟才進的去的貴族學校,直到近二十年才漸漸淡化此特色,但是依然有很多港大人功成名就之後送自己的兒女讀港 大undergraduate 我估計校園那爆多的帥哥美女們大概都不出這背景了)。很可惜這次沒時間逛到孫文雕像,這是我們這兒說的中華民國國父,也是大陸那邊說的"革命的先行者"。 倒是有看到簡介說他是香港西醫書院(港大前身)醫學系第一屆第一名畢業 (但該屆僅兩人就是了)
港大多數的建築物也跟中大一樣較古老,只是風格走英式,晃阿晃的吃了大快樂燒臘飯就去金鐘那邊跟Chris聊天兼上課一小時了。

跟Chris聊只有十五分鐘時間,所以就挑著重點聊。 有些同學的疑慮我在這邊一併解答了: 1. 大陸內地同學就業問題似乎不夠漂亮: 這很簡單 有什麼學生就有什麼結果。以前一屆來說大陸同學其實回大陸的以及待香港的一半一半,所以並非很多人想像的不容易待下來。只是pay平均值確實是較CU, UST來的低些,追根究底就是生源素質平均還不夠。以往這兩屆港大的中國學生有一個比例都是透過GRK錄取的,沒經過Gmat+Toefl的試煉,這些同 學在上一年課程後得到了很不錯的提升,也因為有這些提升所以才有些人能順利在香港就業。但相對,CU跟UST很多學生原本起點就高,透過學習一年多之後提 升的加上原本的自然還是更高。 港大在前幾年intake中,內地學生素質的部分確實平均是較弱的,這點沒辦法否認,學校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拉高門檻,都收AT夠格的學生。 以往的很多人也許透過學校的努力拿到internship之後,卻無法達到企業的期望而無法得到正職。 這點跟我在CU那邊聽到的完全相同,因為CU前兩屆也碰到類似現象-->因為企業要不要你始終取決於你的能力,熱誠,責任感等各方面綜合素質,跟你 是哪間學校是無關的。學校只是幫你爭取到讓企業認識你的機會,就好像追女生一樣,學校是媒婆,追不追的到得靠你自己。 BTW,我在課堂中上課覺得幾位外國學生的水平都挺不錯的,上課也都會發言互動,在HKU幾個外國學生的blog對於HKU MBA program都是蠻贊許的。

港大的Valerie今天飛倫敦,信息等她回來再來分享囉

Chris還有說,以上海而言港大由於在那邊有復旦合作而有許多network,對於想在大中華區作"行銷"類職務,想locate在上海的人來說,港大 甚至比UST或CU都還有優勢。相對於locate在香港的話,或是針對香港本地金融的話,港大MBA由於FT歷史較短自然是較弱。但他這邊已經加緊與企 業聯繫,也有數家大型企業已經表示有興趣讓學生作internship來試試。這些都是好的開始。
香港三間學校由於MBA人數都少,不太可能像美國Top 10 B school一樣由校方定下時間邀請讓recruitor讓他們單到自己家去作招慕,所以港大採取的還是幫學生一對一諮詢直接往學生想要的公司& 職缺去作inquiry的方式。 ( CU , UST也都一樣,偶爾也會有整個商學院主辦的recruting event但是就是很多undergraduate或是其他master會一起來搶 哈哈 )

我上的課是corporate governence,教授就是Chris了。 他是個很認真的教授,上課除了拿Harvard business review作case study教材之外也融合香港當地剛巧發生的九廣鐵路主管下台事件作為上課題材之一。 外國學生多半都蠻愛發言的,中國學生靜的比較多,但也有三四位是比較經常發言願意表達意見的。 其實這很可惜,MBA上課確實就是要熱絡的討論,一小時課堂隻後趕回去上飛機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中國以及台灣的學生都應該多練習"思考的技術 (by 大前研一") 去練習"如何產生想法" 以及"把這些想法說出來"
大家一起加油練習如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吧 :)

Well..這篇我花了三天分別寫完 很多記憶也可能都亂了 之後再補吧
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要參與討論也行。 好累 大半夜了 我睡去。

跟很多學長聊過的結果是...
1.找工作真的很運氣運氣
2.找工作真的要自己多花心思不能等別人feed
3.找工作真的要及早準備
還有,不論你在香港這三家其中哪一間,差異都不會太大。事實上,除了美國M7+Top15這個tier之外,剩下的還ok的學校都有很多自己的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念這些學校之外的同學,真正要注意的就是好好利用這些優勢去"搵好工"。

沒有留言:

About Me

助人不懈馬登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