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BA找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BA找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10/2007

行銷-你是行銷人嗎? 來中國吧! - 宏觀角度解釋為什麼marketer該到中國

行銷人,你該來中國,而且一定要來,因為中國實在太需要你了




自從上一篇提到會計人應該要到中國之後,我現在要再來說明行銷人不但應該來中國,而且一定要來的原因。

這篇就從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的角度切入吧。(你看,馬登很會BS,經濟都可以扯到mkt)

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面臨的極大的匯率壓力,也就是美國不斷的施壓要中國提升RMB兌美金的匯率。

假設你是中國的某家B2B or B2C至美國的公司,你接下來會面臨的就是自己的東西成本馬上瞬間昇了10%~20%的窘境

那麼 你會怎做呢?

同時間,你的勞力成本也在不斷的提升(由於中國本身的inflation),所以除了匯率造成的成本提高之外還有勞力成本提高

所以 你會怎做呢?



以宏觀角度去看,中國在未來的五年有一大部分的製造業都會面臨我上述描述的狀況,在我們學過的策略(戰略)管理中,這些公司即將面臨的就是從cost leadership轉型differentiation leadership的過程。 而在這過程中有兩種人會是極度需要的,
一就是能夠提昇產品品質、提升設計、增加功能的強而有力的工程師;
而二就是我今天要提到的主角 -- Marketer (行銷人)。


做Brand 也好,做Marcom也好,做產品管理也好,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中國製造業即將走向70 80年代日本做過的事情,(唯一不同的點是中國人口還比日本多六至七倍!!! )
也就是先以便宜出發,然後到便宜好用,接著到Value for money with good quality ,最後到新品牌線。EX: Toyota搞了Lexus,同時間將自己旗下所有品牌線的價位都提的比過去高些;Honda搞了Acura,一切的一切都走向 differentiation (差異化),這是製造業脫離成本導向的必經之路。


而在這段時間,由於會有很多製造業需要打品牌,邁向國際,展望世界,有經驗的行銷人就會是這個世界中最需要的第二種人才。

說了這麼多,are u ready to come to China?

----

Comment

馬登啊
老共應該找你當招商局長,中國經濟的大躍進就會用飛的

Rich at May 28, 2007 11:28 PM comment | email | Delete | Conceal

问题是:等到中国企业走过日本当年走过的路,时间长短暂且不论,那时的世界还剩下多少Selfspace给中国的品牌呢??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两个国家的企业难道就可以走同一条路??肯定会有中国企业转型开始differentiation,可是cost leadership真的是
无路可走吗?难道Walmart真的是不可持续的战略吗?

Daniel Wang at June 21, 2007 02:22 AM comment | email | Delete | Conceal

8/09/2007

MBA相關問題解答1- 到香港找IB工作的中國人有多少? 香港畢業進IB的機率?

Q:
M版,每年从欧美Top20到香港找IB工作的中国人大概多少?香港本地毕业的期望进入IB的MBA是
不是机会很小?每年大概多少个本土MBA进入一流和准一流IB?

A:
這問題很大,也很難回應。每年的數字都不一樣,但大略我可以算給你看。
我先簡單assume一下好了。以今年西北Kellogg而言,收了30個mainlanders
(不計算Taiwanese, HKer, ABCs)
但這是今年M7中收最多中國學生的了(去年貌似Chicago收中國學生挺多)
Anyway,假定不論M7或是Top20其他學校平均收20個中國學生,外加港台ABC平均收40個,那麼就有800個泛greater China學生。

以中國學生的習慣而論,大約有50%是想要走IB or finance related所以就有400個人。而IB又是一次面試可以面多個locations的面試法
(consulting不一樣,consulting得選office後才面試)所以都會牽扯到香港。 加上亞洲各校,含香港三家(合計算30人爭)中國三家(合計算50人爭),一共有可能有480人左右在爭各大頭行的associate

投行每年放出職缺多少這就難說了,好年跟壞年差異可以十倍,壞年甚至放出的offer可以收回(詳情請問01年畢業的那群可憐MBA們,他們有一堆人
到手的offer被收回,幹在心裡口難開)

香港每年都有人進投行,我確定科大中大都有,港大課程剛革新,就業成績我不熟不敢說。
中歐今年有台灣之光進香港美林當summer intern,現在正在實習中。
我可以跟你說,在香港這三家,以及中國那三家,絕對可以幫你爭取到數家Top投行的"面試機會"。
美林,高盛,UBS, citibank都有來我們學校post jobs.

但是進不進的去完全看個人狀況,我們輸給Top15,或者說輸給那些finance core schools的是學校的加分作用
學校只能有搶面試的作用,但剩下就是要靠自己的能力。 試想如果你是recruitor,擺了兩個一樣好的對象一個是Wharton的一個是中大的,
Recruitor還是會挑wharton那位,這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

以我們學校來說進去Top IB作IBD(含M&A)的每一年大概兩個附近吧,Sales& Trading team的也有一兩個。
非Top IB的IB話應該可以有四五個(例如聯想投資部門阿、國內三大證券行的IBD阿、之類的),加上IB裡面其他部門(非IBD/MA)的每年也會有兩三個
總共五十個人的話,好年頭大概七八個可以進廣義的IB吧。

請"沒準備好"的人別再去英國唸所謂的管理碩士了!

我常看到這種問題 " master in xxx management是什麼? 我Toefl/Ielts幾分能念嗎? 我要做什麼工作才能念? "
我更常看到很可笑不懂裝懂的A顧問,B顧問在雅虎知識家上面胡言亂語扯一堆似是而非的論點。 反正我都先氣翻然後再笑翻

不過...
我最搞不懂的是,小小台灣一年可以有數千個留 英商管類碩士擠回來自相殘殺找不到工作,卻還是年年有人前仆後繼出國等著。 策略管理第一堂課第一句話就是everyone is bounded by resource, please find y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然後我懷疑這數千人裡面的九成都沒想過這就先出國了, gosh >< 我再聲明一次,小弟我不是菁英主義作祟,我只是單純的想要前仆後繼為了"拿個外國管理學歷好找外企工作"思維的朋友,煩請去之前,砸下兩百萬台幣(50萬 RMB)之前,好好想清楚--你們真正該在雅虎知識家問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念"而是"念了能幹啥,能提升自己多少? " 對於沒上過班的Rookie(菜鳥)來說,多個外國管理碩士學位到底有啥幫助呢? 就我看來真的只是多一個"面試機會"而已 (因為現在很多外企直接screen out 學士級的, NTU & NCCU are exceptions) en....拿兩百萬換幾個面試機會,Do you feel this is a good deal? 值得嗎? 若是一年前有同樣的這筆錢,砸到港股上亂砸都可以不小心賺成三百萬了呢,一個是賺成三百萬,一個是變成零蛋然後遇上工作難找,這...這怎會是後者值得呢? 如果本身夠積極,資質也夠,只是大學聯考時運氣不好沒辦法拿到好學歷,那麼這樣的投資或許是值得的。因為回來後你可以進citi,進PG,兩三年後你可以 再拿Top15 MBA然後以MBA作為跳板轉IB,MC,或是進industry但更高的位置。然而我看到"絕大多數人" 都不是這樣的。 出國前請想想喔,台灣的優良外企還剩下幾家呢? 妳出國唸完除了回台,該校的Alumni, career service, network有辦法幫你拿到中國區或香港區的面試機會嗎? 如果答案是沒有或不知道,那我真不知道花這錢做啥了。 Then, 你或許會說--1.我體驗了外國人生 2.我英語能力增加了 3.我認識了很多外國朋友 Well, 我會說 1.這也許是最大的收穫 真的 2. 多數人出國英語能力很難加強..原因太多我不細說 3. 外國人會把你忘掉,尤其是商學院噁心無比的裝熟老外(也有好人啦...但要看運氣) 我說到這了,你開始動搖了嗎? 動搖是好事... 因為很多人就是不愛思考XD 我最後要再次強調,我一樣認識不少台灣的大學畢業後沒工作就出國拿英國商管碩士然後回台工作很順利的人。但這些人共通的特質是,出去之前就是個性上、能力 上適合進這些外企做事的人。本身的資質極其重要,而非去了哪間學校念了什麼學位。而這樣的一個學位幫助他們的,僅僅是走過外企設在104人力銀行的門檻罷 了。 數千個人頂著類似的學歷回來廝殺,再僱主眼中我一樣要的是最好的,最適合我公司的。 對於很多以為學歷就此"漂白"好像工作會更好找的人來說,無疑是痴人說夢罷了。 短短一年能學到的東西有限,學校給予的就業資源有限,回台之後學歷的鍍金程度有限,最後拼的都是個人能力。而個人能力往往出國前已經決定了七七八八,你能 leverage的幅度有限。 我從朋友身上聽說的情景就是,一個FMCG公司的mkt位子從NYU Stern MBA, 英國大校碩士, 英國小校碩士, 紐澳的碩士, NTU MBA, NCCU MBA, 到交大MBA以及中字輩MBA還有NTU NCCU本科生殺來殺去,殺聲震天這樣的再爭 (然後殺完之後公司才跟你說 "不好意思,本公司今年MKT不缺人,你們改做Sales如何?) (眾人內心OS: 圈你的X,老娘是來做marcom + brand management的,你要我去屈臣氏跟店長鞠躬哈腰? ) 最後漁翁得利的是眾多4A廣告Agency,因為有一堆外籍碩士來做三萬元AE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爽翻那些做AD的...耐操好用 苦的是眾多當初傻傻聽了代辦跑去唸書的小弟弟小妹妹們...sigh 看完我這篇還想殺去英國唸個master的,我相信你一定有過人的毅力與能力,沒被我嚇倒(或是家中財力, $$$) 有如此資源者,我就會建議妳/你義無反顧的殺去念碩士回台搶工作吧...雖數千人橫檔在前吾往矣! 殺啦! 台灣人的氣魄橫行無阻的啦! 以下是過去的問題與回應


Comment

您的意思是說...去拿MBA比較好嗎?還是在建議大家到大陸唸?
又或者乾脆不要回台灣找工作去大陸找?(重點還是\\\"想要什麼
及要做什麼?\\\")
不妨把您的論點貼在雅虎上好了,這樣可造福他人.

這樣跳躍式的寫法,是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可能會造成資訊傳遞上
的落差.
願意用BLOG來記錄事情,本人猜想你也喜歡交流或分享某事,
所以...有機會練習一下吧!(當然,我也在努力中:))

在那麼忙的狀況下,大部份的人都會簡單扼要,怎麼你卻...
(百思不解中)

wendy at June 13, 2007 11:20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我寫得很清楚阿
1.不知道自己要啥之前==> 別做不知所謂的投資 (這是文章title,再明顯不過了)
2.知道自己要啥後==>選擇適合的念
3.至於你的問題:想要做什麼及能做什麼==> 完全要看個人能力 個性 規劃而定 並沒有任何一個一定的準則
以直接進攻中國來說 中國廣告業中給薪最好的JWT也只能給出約台幣兩萬的起薪給AE, in SH.
這樣的薪水也許台灣多數人根本不想直接去.但對於冒險心比較高,而且打算在上海創業,只是去探探的人來說,
這種工作就是好機會 (做AE認識人跟環境的速度最快)
4. 佛說 佛渡有緣人
馬登也這麼說~
馬登給的是釣竿 以及一本釣魚心法
能練出多少釣魚的伎倆, depends on his/her personal strength

moderne2 at June 14, 2007 01:59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很少看部落格還留言,但是本篇實在說出我的一些想法!

我本身也是英國商管碩士,目前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有一些想法可以呼應作者的觀察。

第一, 很不願意承認的是,好像申請美國商管碩士的Candidates普遍比申請英國的更有Sense。一些很離譜的問題或是很不成熟的
態度可以在各個留學英國討論區出現,例如:IELTS 只有5或6就到處問人該怎麼申請,而非自己覺得不足(至少該努力到一般學校要求
的7分吧!)努力加強。試問如果以相同態度去申請美國前十名學校,會有這樣的態度嗎?當初我TOEFL280/IELTS 8.5 在唸書時都很
難以完全吸收與貢獻課堂討論,更何況IELTS 5分?所以我得到的結論就更令我這同是留學英國的無法接受--他們真的是只想混一個學
歷。
第二, 很不願意承認的是,在唸完之後的就業上,其實英國的商管碩士品牌價值低於美國,也是Candidates自身造成的。以親身的
經驗可以說一件事:僅限於頂級金融機構來比較,如果一個相同水準的商管學生,在倫敦的就業機會絕對比在紐約高,原因很簡單—哈
佛與華頓一年就產出超過一千個MBA,就算你是這兩間頂級學校其中一員也必須和你相同水準的1000個同學競爭,但是在倫敦,一個有
能力可以進美國TOP10 MBA的學生,你的競爭對手極為有限。再加上倫敦景氣的復甦極為明顯,何以90%的英國商管碩士學生都留不下
來而回到台灣去迫使英國商管碩士價格長期低迷?不是傳說中的種族歧視或工作難找,而是另一個令我沮喪的答案—我們只是台灣中二
流的素質又不知努力的學生?

續下篇

at June 15, 2007 02:00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續上篇

曾經在大陸留學網站上看到有人想申請排名前三的英國商管碩士,工作不到兩年,GPA小於3,GMAT不到650,TOEFL還沒考。。這在大
陸那沒有GPA/TOEFL/GMAT接近滿分不敢說出國念MBA的地方,居然有不只一個人這樣寫,我第一次感覺到憤怒!

又曾經在英國的Pre-Secession課程中遇到一群中國同伴,23~25歲年紀基本上僅有短短一兩年若有似無的工作經驗(兼差、打工)加
上不足的英文能力又不努力學習,卻態度輕浮極端自滿,我第二次感到憤怒!如果這樣的素質都能與我一起當英國商管碩士,我是不是
來錯地方了?一年制的MBA不是比起美國兩年制更應該要預先具有語言能力、基礎專業技能、精確的職業與人生目標?我怎麼好像跟一群
還在玩團康的大學生在討論如何當CEO?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說到離題了,總結來說就也是作者的幾句話:沒有準備好的+想漂白學歷的+尚未深刻思考人生的+未體驗職場與社
會現實的+覺得英文不好才要來英國學的,請不要來英國讀商管碩士,或是至少不要期待短短一年能夠給你甚麼差異,商管碩士是給準
備好的人念的---特別是一年的課程。

at June 15, 2007 02:02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不要把所有的英国MBA都一棒子打死,还有LBS呐!另外,有那么些人,读MBA就是为了那张文凭,因为家族企业和家长需要这个。所
以,即便他们年轻,
即便他们不够用功,即便他们没有Sense,可是他们有钱,怎样??MBA的学习让我学会一件事,Open mind to everything。习惯
了,就好了!

Daniel Wang at June 21, 2007 02:09 AM comment | email | Delete | Conceal

hey man,
我很高興有我想看到的優質回應來啦~ 開心阿!

關於你說的幾點...
1.其實整體狀況來自英國削減教育經費,所以大肆開招一堆不太有質量的碩士課程
我們自然就是他們獲取經費來源的金雞母了,而畢業之後回台灣不好混,完全就是因為我
說的--人不因學歷而貴,人是因為自己是塊什麼材料而貴.學校能幫的極有限,提供"機
會"罷了 (機會包括--優良教育and 認識貴人and blablabla等的機會)


2. 倫敦最近狀況(以金融業來說)很好,紐約老大地位岌岌可危了。原因來自倫敦勵精圖
治改了不少老規則,讓交易以及上市都更加的容易並有效率。老實說,越來越多人開始拼
INSEAD, IESE,lbs等校不是拼假的,都是有目的的啦 :P 我也認為在倫敦進投行的機
率--只要認真 都不小 況且還有香港可以回來作呢。

3. 其實標題所言就是這狀況。 好學校依然有超強學生如你一般,但是更多的majority
是不知道去混啥,回國後讓雇主搖頭然後降低期望的學生。所以我才說,與其花幾百萬
去,不如先在自己職場崗位上有些累積之後確定想去在去,否則白花錢。

給Daniel:

我標題說的並不是指數間牛校的mba,
在台灣每年能去lbs MBA+MIF的人用手指可以算,連腳指都不需要用到
但我們教育部統計出來的去英國唸書的人有四千餘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唸商管類,也
就是一千多可能近兩千人每年回來然後畢業變失業

我上頭寫的也很明白
家族企業有錢供養的是屬於"準備好cash cash"的一群人
自然可以去唸,唸到有PHD都行 呵呵

這篇文章主題是"沒準備好的人" 別再亂花錢了
給我錢我幫你投資中國二三級城市房地產吧
最近重慶很棒...成都、重慶都是好地方

moderne2 at June 22, 2007 09:50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馬登大 好久沒看你blog 一來就看到精采舌戰
首先 承蒙大家看的起小弟學校 小弟也算在馬登大的一根腳指手指裡 哈哈

不過馬登大指出的問題是一針見血 台灣人都太over educated 但又不知道自己要啥 沒有工作過直接出去唸書是很不智的 唸MBA更是
當一畢業爸爸媽媽叫你開始申請學校 大家就隨便申請 反正就照rank 看分數找代辦 完全沒考慮學校的學風跟自己專業需求或未來生涯
規劃 美國沒上就申請英國 因為有很多學校都可以先砸錢唸language school然後拿fulltime offer 但往往造常唸完卻又馬上面
臨失業的問題 跟原有的期待落差太大 這是個讓有新栽培小孩的父母們或是有心向上的學子們 值得深思的問題 不是說英國學校不好 小
弟也是要去英國

Paul at July 6, 2007 10:53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一定得念前幾名的MBA嗎? 念Top20之後的容易找工作嗎?

此篇是小弟我在傷心咖啡店回應有關去美國念MBA,就業方面的問題.

intern競爭激烈,身分問題麻煩公司不想處理, 而有能力處理h1b的大公司多數先取了印度人,然後再把中國+台灣同學放在一落兒讓我們自相殘殺一翻

畢竟...大家都是"留" , 跟當地美國人一比我們沒身分,沒當地經驗,語言能力又不可能跟當地一樣好 有什麼當地工作要我們呢? 身分的原罪 語言文化的隔閡 讓我們原本就處於不利之地

分析下來就是accountmarcom類的工作人家不要我們 ...因為我們確實沒資本跟那些只會BS的死鬼佬競爭 沒道理要我們
偏技術性專業性的工作要不是statistic要很好,要不就是會作modelling,programming,分析能力特好之類的... (一般而言出去念mba的人這類背景也不多)

特殊人才呢?  

一般來說,老外覺得你是超級正妹+中國市場friendly的屬於"特殊"。進去M7之後找面試就算modelling都不會作,只要能撒嬌英文別爛得太誇張,都可以進IBsales
還有的就是像我David老弟這種也算  在某個特定領域鑽研已久成精了  都成精了 BS簡直是干掉本土人士 人家自然就要你了
但這種人是極少數>< (有關david老弟,請到傷心咖啡店網站搜尋李大衛或是david lee, 還找不到就加上他的學校TB thunderbird應該就找的到了,他是個忽攸大神。)

學校本身沒大錯 但他們最大的錯就是宣傳稿都不承認自己是regional school, or only strong in a certain area. 要怪他們嗎?
能怪嗎? 消費者本身要投入數百萬確實是得認清自己投資報酬率

馬克最重要的觀點是把MBA當作一種branding, 其他(學到的東西 , network )對他來說都可以忽略不記 因為那些不重要
機會成本是馬克最重要的理念 ,
因為你可以 1.不投資這筆錢
2.
投去別的地方 (像我說的把這錢拿去中國買房隔間租出去當房東也行)
3.
找馬克幫你作personal branding讓你有機會進更好的學校,畢業時就好比中國同學在CD上說的 "穿了戰袍" 穿上這叫做M7的戰袍可以讓你不論是小丑還是皇帝, 神豬還是太監, 先讓你的潛在雇主們敬你三分. 實況野球有沒有玩過? 裡面有個能力叫做"威壓"就是了. 這就是M7牌子最大的功用 ==>利用brand equity幫你爭取你的個人品牌價值


此觀點每個人看法不同... 不一定要完全同意 , 但我個人認識了這麼多人, 是深深可以感受到的. 馬克確實點出一些 留學..尤其是念MBA這個人肉市場(well, 人腦市場好了...這樣好聽些)的重要現象.

學校能帶給你的 personal branding surplus依照學校的ranking差異很大, Top15之後遞減速度很快, 直到Top30附近就幾乎只剩下regional/ specific industrial 的影響力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會說,畢業後想要搞OP mgt 申到purdue 就去念很好,絕對有戲. 要搞CPA去念UIUC的那兩個MAS/MSA也行,絕對有戰. 要搞SCM, MSU申到就去念,雇主一堆等著你. 但是要搞IBUIUC是緣木求魚. 要搞brandingpurdue也是不適合, marcomMSU可能會不爽,
學校沒錯,是你錯了.


至於只想去management consulting的朋友則沒到Top15真的就別花太多錢讓自己跟人競爭時難過....學校brochure上面應該是沒寫自己把學生送進consulting的功夫過人 )

交上那筆deposit之前.. oh no, even before you do apply for it, 請麻煩多花點心思力氣 看看curriculum,看看BW data

干個要死除了學校誆了你 一部分責任也得自己擔

如果要求多 希望能讓所有的心儀雇主都來跟你說聲hi
那麼就最好把自己死命的擠進M7, 至少也Top15 ... 因為arrogant IBs and MCs always want to show their clients " hey, see, we have many BIG NAME students in my firm, so we are super smart, extremely brilliant company !"



ps.
抱歉把 普渡 MSU 以及UIUC拖進來會提到各位朋友的學校是因為這幾家都有很明顯的市場區隔比較好舉例 . 我一向認同fit in,要不然我自己就不會留在香港這地方念書了.

因此,馬克(傷心咖啡店網站中的MarkHsu)觀點中唯一一個我比較不認同的也就是 " there is no fit-in " 這句話.
我還是認為有fit in , 即便是念不到Top15, 一樣的投資金額得不到極大化的報酬, 但那邊始終有"something" you learned, which is not comparable to investing a house in China :D 只要你拿到那個"something" you want...那就值了. 舉個例子,在留學過程中找到另一半的肯定會說"值阿!"

4/30/2007

[是面經也是雜感] 我和google有個約會(下)

最後一篇總算是要講面經了。

Google的面試關卡多,題目變化萬千層出不窮是出了名的。

依照我所知,大中華區,非技術人員的徵才有下列幾點特色,如果您符合以下要素,真的要試著線上投遞您的履歷看看

1. 在校成績要好(GPA有個3以上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卡,或許更高。我個人大學到研究所都是around3.5。ps我不知道底限是多少)
2.. 課外活動多采多姿也很好 (google喜歡多方面涉略,具有通才特質的人。 說真的,網路是活的,腦袋不有趣進來這行業也生不出什麼新鮮事兒了。網路業就是要涉略廣,腦袋活,才能變出新把戲)
1跟2常常會相牴觸, but google think if U are good enough, then u can handle them well, to keep a good balance between1 & 2.
3. 語言能力要好(中英文流利是必須的,如果是純R&D編程人員的英語能力可以較不計較。很多人可能很納悶或是不爽,為什麼local service卻要英文流利呢? 答案很簡單,google全球有多少RD人員都是用英文的,英文是很重要的溝通語言,尤其在國外做出的product/service要轉來大中華區用的 時候就需要用到英文來做溝通,所以底子好很重要。)
4.很重要的! 經驗 經驗 經驗 ! 相關工作背景經驗很重要,google目前很需要日本人所說的"即戰力"。 也就是能立刻上一軍(大聯盟)的球員。

至於面經,其實我已經忘的差不多了。 硬是要我說什麼的話我大致說明如下

原則上,googlers的特色都很鮮明。我接觸過的面試者,人都很聰明,反應都很快。
對於Experienced hire,google很少問傻問題,都是問重點,打正仗的。

我的經驗裡面,面試者主要是針對你做過些什麼 、能做些什麼、 想做些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做這些有什麼效果、去問你問題, 而且往下問 往上問 橫著問 豎著問 --不論怎麼問 就是要你有一套能說服人的邏輯,而且敢說,並合情合理。

很玄 對嗎?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聽不懂 ...我暫時也想不到用什麼方法解釋的懂。 基於保密原則,我並不想在這邊說出當初我被問過的題目。 況且,依照每個人申請職位不同,面試者不同而會有所差異,我在這邊公開了也沒意義。

但我能給大家的勸告是,google最重視的,是要找出 "fit in"的人,而且會利用各種方式去檢驗"你是否fit in"
只要找出了一丁點的不適合,google就不敢用這個人。原因是,google want somebody really "can do! "

You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passion to google's pholosophy, but also can be the best fit in a position.

如果你符合上面幾個條件,而且主動自發,喜歡自己給自己挑戰,充滿精力,對internet充滿熱誠,我真的很建議,加入這家公司,用你的熱情試著改善這世界。

我在這邊開放給大家問問題吧,有興趣想問我的請直接在這邊發問,小弟我知無不答,言無不盡 (破壞保密性的除外)


--

Comment

1.請問您透過什麼管道得到面試 ?

2.你認為google 最看重你所謂4要素的哪一點 ?
如果沒有相關經驗,就算前3要素都有,是不是也沒用?

3.能不能透露一下 香港google MBA level新進人員的年薪行
情 ?

謝謝你的康慨回答

Robbie at April 30, 2007 11:56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再度恭喜你, 馬登兄
你的努力和毅力都是我要積極學習的:)
你現在應該也在美國了吧?我五月中回台灣,待二十天後再回來實習。
有機會來馬里蘭記得找我阿!

Shane at May 1, 2007 10:17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回應問題

1. 我的過程比較特別
我是透過CUMBA的career fair在去年認識google的staff以及HR.
去年因為一些奇妙的因素,我面試了一個正職position但沒有受選,然而我後來一直有跟我的interviewer
keep in touch,也有跟我的HR keep in touch, 最後則是在今年一月底被我原本的interviewer refer了
我現在的職務.

1.5 順便回應很多人想知道的 A.我從第一次面試到最後等了多久 ...我等了三個月 B.幾次面試 ...三次,
Intern的面試次數較少,正職的話應該至少五六次

2.0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至少要有一些相關經驗.舉例說你要做sales,你至少做過類似產業的sales.
如果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產業,很難說服. 我相信這並非google的要求,而是幾乎所有外企都有此要求.
我也是因為這樣, FMCG幾乎都不要我, 反倒是香港的local telecom有給我offer.

3.0 這種大忌諱自然是不能說 而且我也不是在香港 因為香港幾乎沒有vacancy opening
btw,一樣是mba graduate hire, 依照個人情況不同,應徵的位置不同,給的薪資條件差異也是很大的.

Shane阿 我不在美國阿 我還沒唸完我這學期呢 交換是今年九月底才開始 我才會在UCLA :P

moderne2 at May 1, 2007 10:18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4/08/2007

MBA心情之九: 轉貼 西門子人事經理提示的求職小竅門

中午的时候,西门子招待我们吃午饭,简单的午饭。一边吃饭,人事经理给我们作了一个很精彩的讲演。我们作为应聘人的,有时候,对于应聘的公司面对的是多么激烈的竞争没有直观的认识。而作为西门子医疗这样的大公司里面大部门的人事经理,他真的是太明白了。

(一)简历

他强调呢,简历一定要度身定做。按照他的计算,每个工作他要看60份简历左右,而且这些简历已经是经过了第一轮的筛选,都是比较符号要求的人了。怎么从这么人中间脱颖而出呢?重要的一点是对比贴出的职业要求,突出符合要求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份通用的简历,但是这通用简历对于特定的工作可能并非完全适合的。

怎样让自己在网上贴出的简历更加容易的被招聘公司搜索到呢?

他给出了一个小窍门:白色的关键字。简历简历,内容空间很有限,为了让读者念得舒服,应该保留适当的空间,避免太挤 了。有些人在简历上注明关键字,对于搜索来说,是好事,但是往往影响外观。所以。。。把关键字放在最下方,并且把字体变成白色,就一举两得了。既能让搜索 引擎发挥作用,打印出来又不会影响排版外观。

(二)求职信

关于求职信(cover letter),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怎么显示出自己对这个工作职位的符合呢?求职信的作用不可低估。他说,如果时间真的很紧迫,甚至可以用:

复制+粘贴 招聘广告上的要求

操作起来应该算够简单吧?当然能够改写一下同义词句更加好了,总之,最重要的足够关注招聘广告的条目。这是最直接的要求。

原文引自我的朋友pumpkin

4/01/2007

MBA心情之八:必看教戰守則! 用功仔找不到工作,free rider拿最好的offer,究竟為何? 你的MBA究竟要著重做哪些事情才能讓你拿到好offer?(續篇)

上回提到越多人知道你意向越好其實是很簡單的

因為消息出去了, 一群不跟你競爭同類職缺的同學就會很願意告訴你消息。
一來你對他們沒威脅性,一但上了還會感謝他們,二來你如果不上就會去搶他們的缺,所以快點讓你上了一個缺是對其他的人最快樂的。
(我好像覺得game theory可以拿來套用這狀況,但是我學的不好就不獻醜了。)

所以阿 出櫃要趁早

至於你會問.... 那跟我競爭的人怎辦?
他們豈不就不會給我update job opportunities?
( well,
我只能說,MBA這圈子從最搶求合作的幾家學校,到最競爭的幾家學校,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競爭與一樣的自私,而且會流傳的八卦,能被探出的口風,早就都出去了,所以不會告訴你事情的人不論你有說沒說,都不會跟你說的。 這些人你就不用在意了)

講完了上回的解答,現在開始進入正題,那就是MBA要怎麼交朋友,交哪些朋友

MBA過程中最難分辨的問題就是友情的真假
(有些人只是把你當作完成他學位的利用對象罷了,對於這種人別得罪,但也不用期望太多。真小人好辨認,偽君子才是真難防)


MBA過程中
最難的就是如何把作業都搞定
(所以有時候你也得利用他人,然而,基於平等互惠是人信賴的根本,我認為人家幫你多少,你一定也得先幫了人家多少,不然沒道理都是他人在付出。會有報應的)

MBA
過程中大概都會經歷
1.
一開始的互相熟悉階段 (感情好 全班好)
2.
然後到了彼此認識的階段 (開始有人free rider永遠不來, 有人愛改其他人作業卻又罵人no contribution, 或是有人很努力但是quality很差--像我就是這樣, 還有很多很多)
3.
然後最後是開始分念concentration科目,分別專心找自己走向的工作,大家開始各搞各的,多數選擇已經合作愉快的同學一起組隊 ,因為這樣才能省時省力又彼此多些互信讓自己多費心思到networking以及找工上

說了這麼多,到底要認識怎樣的朋友。 我會說,請深交兩種人
1. 真正志同道合,會變成一輩子好友的一群人
2. 會跟你有關的,能幫助你的,簡稱叫做貴人的一群人

前者會是你的核心群,原則上,這群人通常不會是改變你一生的人,也不會帶給你工作,但是會是你最可靠的盟友。
後者會是你的淺層群,原則上,這群人是你廣結善緣的成果,遇到利益衝突時不會幫上你,但在沒有利益衝突時卻可以提供你很多valuable information.

原因在於,通常志同道合的人,都是同一個圈子的人,或是相同性格,或是相同興趣,或是有一些" common"的地方。 這些人往往早已處在身邊而無法成為"新機會"的來源。 後者則否,正因為人多,層面廣,所以是你"新機會"的來源。 很多中國同學在國外不習慣mingling 不習慣去喝兩杯 或是想省些錢 這些都是要去克服的

因為在美國要生存就是那樣,你得習慣,得學會,外國人變熟的方式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喝酒喝一喝就變熟變成朋友了。而且,還得習慣不只是要跟同一群好朋友一起出去,也得留些時間認識新朋友。 這是MBA會帶你訓練到的,但要不要作要看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還是習慣苦讀,but hard working "in the wrong way" WONT BRING U A JOB!!!!

不用期待老外們會跟你走一塊兒,人種(ethnic)因素在全世界都還是無法消除的隔閡, 這就是Babel再講的東西。出國的也都知道,Asians一個圈,Hispanics一圈,Blacks一圈,高加索人一圈子,都一樣的。 然而,成不了Core依然可以成為很好的淺層關係,這個要如何利用,真的很看個人。 我能提醒各位的只有:
1.請積極
2.請無懼於開口 厚臉皮
3.請多施予 未來一切都會回來 在你不知道的一個時刻會忽然有人幫你一把
4.一個簡單概念--積極的隨緣 就這麼簡單 積極 但隨緣


--
註:
以下是我跟某位Top B school students的對話 為保護當事人我就匿名吧:
只是給大家一個參考,有些老外真的很壞,把使喚你當作理所當然的。至於你要怎麼處理怎麼防,請運用你的智慧囉

A:
不過老外很會bs是真的
A:
就跟你寫的一樣 haha
A:
我不知道啦 跟老外相處 我現在是不會客氣
A:妳有這感覺吧 老外很喜歡凹老中做事
該要求她們做是
A: 向他要求我作 我就不會幫她做 不然會把我吃得死死的
M : 是阿 老外很會凹我們做事 作了之後他們覺得不好 就改掉 改了又說你沒貢獻 no contribution
M : 很不爽@@
M : 不過不是全部人都這樣 但有一群是這樣
M : 然後自己不忙就把時間拿去準備然後BS一堆然後拿到好offer
A :

so, U get it ??

--


3/28/2007

MBA札記--在香港剩下兩個月要完成的事--有興趣進來看看!挺多的><

手上要幹的事兒不少

我就來分享一下MBA忙碌生活為什麼忙碌吧

我的MBA 3rd term生活簡單分為幾個部分
1.課堂上課 課後討論 (算學分的)
2.必要project (算學分的)
3.不必要的project (不算學分的)
4. part-time job機會(現在某位Ross的朋友就在西雅圖幫M$作事情,有錢拿又有經驗,有時是好事兒)
5. WorkShops (諮詢、投銀、品紅酒會、高爾夫教學) , Career talk and On-site recruiting (一般而言香港沒有後者,但前者很多是認識前在雇主的好機會,也可以聊聊工作型態、內容、生活等), 以及各種Mingling sesstion (我們有CEO talk, 請來各大公司大老們演講,底下除了FT students,還有PT students以及Alumni來聽,甚至有EMBA班的,自然要趁機認識) ....
6. 美系MBA還會有社團, Clubs. 我們這邊小,所以就沒正式組織了。有些同學會私下組讀書會,例如consulting, IB, VC+PE, CFA這些都是常見的社團。

以我個人而言,我現在手上就有以下這些
1. 兩門要上的課,都很重,都有case reading,然後我都很混XD
2. 必要projects x2 , 一為幫HP作的strategic management analysis , 二為自己要做的directed research (因為我暑假會去香港之外的地方intern,沒法留在香港修market research這門必修課。所以要以此project作為替代。)
3. 跟外系同學,醫學院帥哥一名+傳播學院美女兩名,參加兩個Social Venture (社會創業,意即具有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又可以self-sustainable 的創業)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4. 四月中開始要幫香港本地一家上市telecom公司的新部門做E-marketing 的 Knowledge base building 的part time job,有點小錢可賺。主要還是學經驗,認識人與香港企業為主。這個是我自己靠Network去找的,又找了班上好朋友Jenking一起幹。
全班除我之外也只有兩個老外在原本的老闆那邊做PT。其實現在想起來有點自找麻煩,因為事情已經夠多了還跟人家簽約........ 有種會忙不過來的痛,喝喝。但這一定會是值得的有趣經驗
5. 這個我們學校辦很多,也找過BAH來教我們顧問公司怎解Case。
6. 這個我沒有,天生不愛唸書。同學有的人要趁機念CFA的我都很佩服他們的毅力,因為我自己完全對Finance還是一個沒興趣。

但還有一個這個Term最重要的就是找Intern。 這簡直是MBA大家心中的黑暗夢魘了。尤其在知道"阿! 那位M7的上了XXX IB的summer intern" "阿阿! 那位M7的上了XXX MC的...." ,我們這些不是念M7學校的腦袋就有如再被轟炸一次,感受萬千。 Intern其實是對於Career switcher最重要的一個管道,而也只有FT program可以做到,所以,大家無不卯足勁把自己搞進想進去的industry and function. (然而, career switch 本身就難,而國籍限制更是難。我在香港一樣有國籍問題,簽證問題,不比在美國的各位來的快活><>< 總之這麼貧乏生活的人那就是我了。 我真的已經到了很想玩樂的一個程度了,只要Intern一確定我肯定卯起來玩,哈哈,不然之後做intern,又exchange, 不知何時才會回到香港囉。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分享生活的一切阿! -- Comment

呜。。。好像我什么也没忙啊。你们这么努力,我真的很有压力!!!

Destiny at March 29, 2007 12:17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嗯嗯~ 對,玩樂很重要~
好好玩喔~ 這樣我以後去香港玩才有人可以問:)

xenophen at March 29, 2007 11:30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小De,你想太多了,我也很混,只是把事兒纜上身讓自己多忙些,不要去想那些不開心的東西。我
小芳,妳何時來阿? 我看妳在北美才真是玩瘋了,下次學snow boarding就找妳跟Max教學囉。
我會找史丹利一起去
BTW, he got internship offer already, congratulation to 史丹利....
真羨慕現在已經拿到offer的人阿><

moderne2 at March 29, 2007 02:44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嗯嗯...
好好想想要帶我去哪裡吧!!
KKK....

peach0117 at March 29, 2007 07:52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3/25/2007

MBA心情之六-- 必看教戰守則! 用功仔找不到工作,free rider拿最好的offer,究竟為何? 你的MBA究竟要著重做哪些事情才能讓你拿到好offer?


本篇被我列為必看! 因為這裡面討論的議題非常爭議,也會點出中國and台灣學生常常不自知犯下的錯誤。
MBA是個很美國的東西,MBA的recruiting也是個很美式的東西,所以MBA求職也是得follow美國那套。
偏,求職上,中國式的思維常會是我們最無法克服的。
如何 " be aggresive" " be expressive"?? 恩...也許中國學生都該先上些演員訓練班課程,外加要練習用英文演。

以下進入正題: 最近跟某北美名校,拿到IBD offer的好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北美Top級MBA光怪陸離的各種現象,其中這個Topic是我最想提出來跟看我文章的人聊的,那就是做Free rider的人常拿到IB,MC offer, 而很多用功個半死的人卻拿不到這類所謂頂級的offer,甚至畢業好久都拿不到offer。 這是為什麼?

用功不好嗎?Free rider這麼討厭的一群人,為什麼常常拿到頂級offer,而且拿了之後就做更多Free riding?


Ok, 我就先切成幾塊來分析這問題吧,以下簡單分成 1. recruitors需求面 2. 同學間的友情到底有幾份真 以及 3. 中國&台灣學生如何因應自己在外國的弱勢並增加就業成功機率。

1. Recruitors要哪種人? 簡而言之,他們要的是一群能在IB MC這種豺狼虎豹環伺的環境中,突顯自己,有sales潛力, be outstanding的人。 各位覺得IB在賣什麼? IB賣的東西虛無飄渺阿! 不懂得賣自己的人,又如何要雇主相信你會賣弄那套"專業財務操作服務”呢?? 正題來了,最用功的一群常常很多人不會賣自己。最會賣自己的常常不太需要用功。 我們要努力的是平衡這兩者!
其實很多用功中國的學生常常同時是一群喜歡默默作,卻不擅長表現,反應不夠快,表演能力不夠好的一群人。套用傳播理論: 我們認真、努力,但是我們認真努力的結果卻不容易傳遞到recruitor的眼中,因為我們encode的方式錯了,而recruitors才不可能改變 他們decode的方式來接收我們的訊息。 As a result, 我們相對而言不容易被"理解"。美國僱主看到我結巴,看到我慢慢去想要套哪個model,他們敢用我嗎? I doubt

在求學生活中接觸到一群相反的族群就是印度人。依照幾個朋友的看法,一樣在國外是弱勢族群,印度人卻很善用他們天生的一些技能去爭取offer,而把中國 學生打敗。印度人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很會說,很會屁,說話如連珠炮對問題的反應快,邏輯上卻沒什麼大問題。然後,做作業作project卻是很糟XD,簡 單說,這群人會說話不會幹事,在中國標準簡直是該打下十八層地獄打屁股的員工。以上說法有點以偏概全,卻是一個general phenomenon,可是這樣的人卻容易在面試中成功拿到工作。相對的,很用功的中國and台灣學生在需要搶話的case教學下常常根本無法搶贏,為什 麼呢? 一是因為反應速度慢,二是即使反應快還有膽子問題,三是就算反應膽子都有了還得英文表達順暢。 這些都是我們的弱勢,都是我們要去爭取頂級offer必須克服的。

Recruitors還要哪種人,那就是會mingling,會schoomzing的人

什麼? 這兩個字太難沒學過? damn...你們這些去歐美 Top MBA的傢伙, 別跟我這能力不夠而留在亞洲的人鬧了。
你們看prison break, 看sex and city,每個人都比馬登我優秀,英文更是比我好,但這兩個字沒學過MBA就白學了, 因為這兩個字有時候比什麼5 force ,diamond, NPV來的還重要!!

這兩字簡單翻譯就是攀談、閒聊、也就是做networking的基本功。 常看到美國人找工作容易,除了他們沒有身分問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會去做networking,去淺層關係中,找到一些潛在的機會。舉 例,在Top公司之外,有很多在當地十分好,十分優秀的公司,他們不像Top MNC 有招牌去吸引最優秀的一群人,但卻給的出Top MNC的薪水,這種機會,你難道不想去試? 糟糕的是中國人台灣人幾乎忽略這些公司的存在,白白把自己放到最競爭的圈子跟那些講英文跟喝水一樣簡單的白人打仗, 怎打?
我們出國要學習的是這種精神,拋下臉皮,鼓起膽子,不怕犯錯,去認識人,去看棒球看籃球,去閒聊攀談幫自己找機會的精神,然後去實踐它,而不是在美國這國家發揮我們愛唸書的精神,念了老半天也得有機會表現才有用,對嗎?

我也常聽到,有些人在國外,書不念,作業不做,考試都亂考,project都當free rider靠同學,可是卻拿到IBD or equity sales offers 為什麼? 很多人憤恨不平的覺得自己真是當笨蛋,這些人不幹事兒,自己忙死了幫他們做去cover,自己卻沒拿到offer。 究竟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他們把全力放在找機會,networking機會,找校友的機會,跟校友聊天,在高官兒面前展現自己的機會。 女孩子的話,就展現自己的長袖善舞,風采身段,語言能力等特質。男生的話,可能就是展現自己風趣健談。 這些人十分目標導向,以爭取工作為先,不顧小組作業的精神--毫不可取。但是他們爭取工作機會的方法卻是值得學習的,因為中國人往往有默默努力,好好用功,工作就會找上門來的錯覺.....大錯特錯了,即便你是鑽石,埋在土裡又有誰人知呢?


下面同學們的友情考驗,以及如何增加自己找工作成功率,明天再繼續談。 先來個提示,此提示來自於某M7就讀中的同學名言,我個人認為十二萬分可取之

" 如果你/妳已經確定志向,產業以及職能都很明確,請不吝嗇的及早讓人知道,讓越多同學、學長姐、甚至校友知道越好! As many as you can! 千萬別以為這樣會製造敵人,這樣不但不會製造敵人,反而是製造很多很多的盟友! 讓你未來面試機會無往不利 "

原因為何 明天再敘


--
Comment

好贴~~

pumpkin at March 25, 2007 02:26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看了的確很有感觸阿 大哥
尤其是最近知道水果公司在本校的offer被一個硬生生扛著水果牌NB進去面試的愛說大話老美拿到...
在同學的consulting group project死要當team leader卻什麼事都不做擺濫的印度人也拿到offer後....

"如何表現自己" 的確是找intern的大學問

littlechien at March 25, 2007 02:30 AM comment | Homepage | Delete | Conceal

你好樣的,每日瀏覽人數已經比我隨性發表的部落格還要多了嘛,人氣很
旺,讚讚讚:)
繼續加油呀

ariesangel at March 25, 2007 03:03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其實本篇真的是我在MBA的環境中,自身體驗,外加與各地M7,
Top15 MBAs current students聊過之後得到的很重要的心得。 列為必看不是沒道理的:P

我的想法,Free riding -->不可取。
只會大話(香港人說大話,臺灣人說話虎爛,中國人說瞎扯!)-->也不可取。 ps我人在香港自然要尊重港式中文一下。

但是如何學理論(theory)、學架構(framework)、學模組模塊(model)這些硬功夫的同時,還學會MBA最重要的
"軟功夫"也許才是兩岸三地,我稱為"泛中國"學生最該學習的。
Softskills包括leadership, 包括表演能力,甚至服裝、姿態、眼神,總稱我命名為"自我銷售的能力"這點,
很多MBA沒有教,因為他們Assume我們會自己自發而學。然而,這塊卻非中國人所長 我們得自己學會

moderne2 at March 25, 2007 02:45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大哥 看完你的大作 我心有戚戚焉
去年我們系上拿到JP 還有 BARCLAY 的兩個人
學了兩年統計可能還不知道SAS要怎嚜開檔案

心有戚戚焉阿 對了 我畢業要去西岸工作摟

有機會LA見 ...

Michael

Michael at March 27, 2007 11:13 AM comment | Homepage | Delete | Conceal

3/24/2007

MBA永遠的困擾--你如何定位自己? 你將來要做什麼?

其實

這問題的答案....

我真的很想回答

"不知道 茫然失措" or
"什麼都可以做 反正沒人要 "


開玩笑的
我還是想做.com 我的個性實在不適合這裡 更不適合銀行 .com已經是所有行業中最能創新 最能容納怪異思想與怪人的地方了

我只想做能讓我快樂 讓我感動 讓我覺得自己有用的事情 以前在PChome 至少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能貢獻自己的能量 在那個需要我這種人的地方
我發現我真的不是想賺什麼大錢...

因為...真的覺得自己很沒用 書唸不好 學生會帶不好 朋友也交沒幾個 人家在背後怎麼看我 怎麼說我的 我也是後知後覺

我真的一點長進也沒有 高中也這樣 長大了還是這樣 努力的讓自己做自己 不去理會別人的價值觀 但是一但你被跩到了一個位子上 你就非得去承擔不可 然而 我卻沒有那些東西 要我學? 我又不是沒練習過 要貓學狗豈是容易

中國人強調的重要成功特質 我一概沒有
要穩重 才會受尊敬 才可以服眾-- 那是你有的 也是我最羨慕你的地方 我沒有
要穩定 有耐心 --這個我也沒有 我天生就是急躁 就是想做的事就想去做
要認真 要拿好成績 --這個我還是沒有 一直倒數 而且科科如此

有人靠專業取勝 我也沒有
有人靠領導力 我也沒有
有的人是天生的管帳人 我好像也不是

聽著在這邊最好的朋友勸我 "你不要想成改變自己 要想成 你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目的而去調整一下言行舉止 所作所為 並不是要你去改變自己"

我知道 這些勸告都是真心為我好
可是...那就是很難阿 對我來說這是最難的
就是要貓去學狗阿

原本就是一個直覺取向的人 想做什麼就作什麼的人
要我不做這 不做那 "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這真的很難阿 我從不是這樣思考事情的人

我開始越來越覺得自己天真真是害慘了自己
天地之大 不知道自己容身的地方是哪 該往哪走才好
我書應該也別念了 去報名TVB演員訓練班不知道會不會比較適合我XD

有時候 很希望自己能在更diversed的地方成長 在一個homogeneous性質很高的社會 人很難去抉擇自己
真正要的東西 因為有太多東西要學著surrender

我可以拒絕成長 拒絕學習嗎?

錫展之前暱稱寫著 " 可不可以不堅強 " 我可以不堅強嗎? --

此篇原文發於2006年11月,修改於2007年3月24號
當時的我真的很亂,就如同很多MBA一樣,一堆info session,一堆IB、consulting人來宣講, 各各都很菁英,有的很臭屁,有的很努力掩飾自己的臭屁,也有少部分真是又聰明又不臭屁。 我只能說,至少對我而言,念這MBA很清楚了讓我更了解自己是誰,更擅長做什麼事情。 否定自己某部份的同時卻也更肯定自己有其他過人之處, 這真的是最寶貴的收穫。 所以 我決定繼續堅持自己的方向 雖然這跟一般MBA走向差異太大,但我還是要照著做。 謝謝大家 M 2007/03/24

--

Comment

You must have heard the speech Steve Jobs gave to Stanford GSB
students. Just do what you love to do!

at November 11, 2006 03:30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But the problem now is that I am too foolish, haha.

BTW,
Who's this?

moderne2 at November 11, 2006 08:31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要做什麼? 就做自己吧
其實我ㄧ開始也覺得好像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覺得大家似乎都很厲害
自己怎麼進來的都不知道
看著一場場不同的company brief and meet
也曾想都去看看
每個行業都覺得很有趣
不知道自己做啥好?

靜下心想想囉
你一定有很多優秀的個人特質
是學校收你的原因
一定有什麼夢想是你想追求的
趕快變回那個信心滿滿向大家訴說行銷經驗的modern吧
甘八爹!!

littlechien at November 13, 2006 10:58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邦,

我前天已經看到了。

想著怎麼回信給你才是。我想千言萬語仍抵不上一句「加油」!

在痞子堡的一切也都不是那麼順利的,除了語言等外在因素,
就剩下自己抗壓力能否挺得住。還有,就是健康了,好好照顧自己。

不快時儘管就在blog發洩一下、或打電話給我們吐一吐苦水,
或許,心裡可以暫時得到些紓解。

長久而言,就是咬牙撐過了。

傑 at November 13, 2006 11:31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我覺得你似乎有點太過否定自己了,或者說,太要求自己,陷入
那種很ㄍㄧㄥ的情緒。
其實很多事不用那麼慌那麼急,鞭策自己固然是好事,但把身心
都放在那麼緊繃的狀況,我想並不是件聰明的抉擇。
和你認識那麼久了,老實說真正聊過內心話的機會並沒有太多
次,也因此我們之間的距離還是有那麼一點。
不過清楚你是個善良的人,甚至就像你自己形容的,在某些方面
有點天真。
但無可否認的,大家都認同你的能力,也相信有天你會有一番作
為。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那麼急,也許是身邊有那種很早就成功的人,
不過我相信,該是你的,只要你做好準備,就會得到。

加油吧!雖然上次聊得不是很愉快,但我明白你是出於好心,謝
啦。

Paygo at November 28, 2006 03:55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dear~感謝上次你msn給我的溫暖祝福喔!
本來要和rufy去香港的,後來決定要去吳哥窟跨年慶生..
hey!沒有什麼未來的路是能輕鬆走過的,
還沒開始努力,又怎麼會有收穫呢..
think it deeply~
when i go to HK to meet Josh,
i'll let u know to join us..

good luck!

eleny at December 27, 2006 06:32 P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3/23/2007

如何進諮詢業? 北大女生入諮詢業心路歷程必看

MBA心情之四: [轉貼]北大女生入ATkearny面經,討論什麼是"好"工作

本文我看的很開心

裡面有我認為很重要的兩點

1. Love and passion. 找你熱愛的事情做,別只是因為光環或是薪水而做一件事情。王文華要是繼續做IB
充其量不過又是一個四十歲可以退休的IB老將,然而他選擇了他更有興趣更能發揮的路線去走,

2. 人生很長,別太在乎現在的起點"不夠高"。 MBA念到現在,認識很多人,看過很多牛人,發現絕大多數人
在意的除了上面那個光環+薪水之外,就是下面這個"起點要在高點"。 在某的角度來說,為自己爭取高點是對的
我也不否認,如果爭取的到,自然是從高一些的點出發最好。因為成了就成了,不成也是摔到低點重新學習。

但...千萬別過度在意,即便是MBA畢業還是很多人是一路坐上去的 過度在意了,也許只會患得患失罷了。




北大女生过关斩将杀进科尔尼

Tag: 科尔尼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07-03-05 22:30:00 出处:http://content.chinahr.com/jobs...


  毕业去向: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员

  求职特色: 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认定了咨询和投行

  明确知道你想要什么

  不打算以流水账的方式来描述这段找寻工作的过程,因为一直觉得这个offer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

  想起2002年的秋天,刚上本科四年级的我和绝大多数将要离开北大的同学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彷徨和疑惑,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在我的面前,是三条 不一样的道路: 出国继续深造、就业和保送本校研究生。我相信,很多同学在身处这个路口时有和我类似的困惑。当时,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想要什 么。

  很庆幸的是,我知道自己一直就是一个很愿意做实事的人,喜欢把理论付诸实践,想用自己的努力真正看到成果,所以,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我更愿意投身于 经济实务。如果选择出国拿一个Ph.D,那就意味着我要花至少五年的时间穿梭于枯燥的数字和模型丛中,遗憾的是,我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兴趣,所以,很快地, 第一条道路被否决了。

  第二种方案就是就业,其实这是一条永远都绕不开的路。说实在的,当时的我对此相当惧怕,因为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我仔细地审视了自己,发现除了一份还 算不错的成绩单外,我什么都没有。三年来,懵懵懂懂的我没有什么社团活动经验,更没有什么大公司的实习经历,真正可怕的是,我对职业生涯一无所知。用我后 来面试诸家咨询公司时说起这段经历时用的话,那就是“not prepared at all”。

  所以,很自然地,我安安心心地选择了继续呆在北大,而且从情感上说,我也非常舍不得离开这个园子。既然给我这个机会多多享受这湖光塔影,何乐而不为 呢?但同时,我也明确地意识到了接下来的这两年,将会是我迎接就业挑战的缓冲期,我要用两年的时间使自己从“not prepared”过渡到“well prepared”。现在,当我重新回顾当时的决定时,真的庆幸这一选择的正确,虽然每一条道路都很不错,但只有这个选择最适合当时的我。

  当年10月份,随着宝洁公司第一个进入校园进行新一年度的招聘宣传,我就开始关注找工作这场旷日持久的事业了。既然我对找工作一窍不通,那么就从了解 开始吧。当时我的论文负担不重,大四也没有什么课程,因此时间相当充裕,我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饶有兴致地参加了几乎所有外企的校园招聘宣讲会。当时我的想 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些公司,走近它们的员工,听听他们身处其中的看法,发现公司寻找人才的标准。那时候我对企业的类型并不讲究,因此,从金融服务业 的各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到实业性质的壳牌、欧莱雅、联合利华,我就像去商场购物一样,一家一家把它们逛了个够,试着了解它们不同 的文化氛围,寻找自己喜欢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寻找过程真的很有意义,也相当有意思,因为这让我广泛地了解了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熟悉了他们的工作性 质,让我真正明白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发现我是如此的喜欢有压力、高节奏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投资银行和咨询这样的行业中,我可以找到梦寐以求的 不断学习的途径,满足和不同行业打交道的梦想。对,这就是我想要的。

  所以,当我在2004年真正身处新一轮就业浪潮中时,我就一直坚持着这个方向,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为能跻身投行和咨询业作准备。这样的坚持真的很辛 苦,因为要放弃很多的机会,在取舍中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有一些偏离,也曾经为手头没有一个offer而深感困惑,觉得自己是否 真应该广撒网、多捕鱼,而不是固执地梦想做一个投资银行家或者是咨询师。但是,当我收到联合利华上海终面的通知时,却突然惊醒,我问自己: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吗?”我发现,当别人向我提起marketing或者是sales的时候,我是很无动于衷的;相反,只要看到investment banking或者是consulting这样的字眼,我立刻就可以精神振作。所以,我再一次确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弃了上海面试的机会,而我也相信, 这是我最终能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许多多很吸引人的东西,但并不是每样都适合我们,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在有限的目标上。

  真正的喜欢体现在行动上

  我经常听见身边有同学在说,他们非常喜欢投资银行或者是咨询这样的行业,也看到有很多朋友在为此而不断努力。我很高兴听到看到这些,因为我也很喜欢, 这是适合年轻人的行业,而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我想说,如果你只是被这种工作所谓的高薪光环,或者是所谓的挑战性所吸引,却对 它的内涵和实质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你真应该怀疑这种喜欢的真实性。

  如果你有过投资银行或者是咨询公司的面试经历,你应该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对投行或者咨询到底了解多少?身为一个专业的投资银行家或 者是咨询师,他当然不会指望初出茅庐的我们能真正精通这个行业,他想知道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是否真的能接受这样的生活,是否对将来工作中可 能面对的巨大压力作好了准备。而要检测你是否喜欢该行业,在短短半小时的面试中,也许只能通过你对该行业的了解来判断。可是,令很多面试官感到遗憾的是, 绝大多数的被面试者都声称自己多么多么热爱投资银行,却连对公司定价的方式有哪些都所知甚少,这样的喜欢似乎真的不能令人信服。这就像真正喜欢一个人的 话,你就会尽可能地主动去搜集关于他(她)的一切信息,了解他(她)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关心他(她)最近在做些什么,凡是能知道的关于他(她)的一切,相 信你都不愿错过。我至今没有见过打心眼里喜欢一个人,却对对方不闻不问的情况。对于工作,这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喜欢这个行业,你就会很自然地去关注 这个行业的动向,主动地学习和该行业有关的一切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将是完全自发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你才有可能成功。

  我说我喜欢投资银行和咨询,我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关注财经类的新闻,甚至是回归书本去复习或者学习财务管理的课程。回忆起曾经经历的所有面试,咨询 公司都会让我作case interviews,我也从来都没有逃过投资银行的hard skills questions。我曾经计算过自己参与的case interviews,发现竟然多达30多场。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学过如何着手解决商业问题、如何作case,我怎么可能坚持下来?想想那些最终拿到各知名 投资银行offer的人,有谁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相关报纸杂志,有谁没有恶补过财务和会计的知识?所以,真的想进入这个行业吗?那就用你对该行业 的了解来展示你对它的热爱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实在是一句老掉牙的话,但是真的非常管用。

  我申请了几乎所有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最后只拿到两个咨询的offer,而投行方面全军覆没,惨不忍睹。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朋友说,这样连续的打击彻底毁了我的投资银行梦。但同时,我也很明白,我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这对我而言就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BCG应该是2004年进入北大的第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我顺利拿到了pretalk的机会,这对我而言是意料中事。我当时想,pretalk无非 就是和你用英文瞎聊呗,看看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而已,我应该不会在这一个环节出问题的。也许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为了惩罚我的掉以轻心,老天让我在面 试当天迟到了整整十分钟,而且慌乱至极,狼狈不堪,所以淘汰出局在所难免。

  郁闷地回到宿舍,我对自己说: 千万、千万不可以再麻痹大意,不可以再面试迟到了。老天似乎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决定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Monitor此时通知我去pretalk 了。面试当天,我提前半个小时就到达面试地点,精神振奋,踌躇满志。轮到我的时候,我便用尽这短短4分钟的时间极力地表现自己,英文说得飞快,尽量使自己 表现得有激情、对咨询这份工作有着与众不同的狂热。当天晚上,我没有等到意料之中的进一步通知。三天后,一封拒信静静地躺在了我的邮箱里。

   现在回想当时这两个连续的失败,觉得老天真的还是很眷顾我的,它让我那被激情冲昏的头脑可以有机会冷却下来,利用这个机会来重新仔细地审视自己。我静静地 躺在床上,在脑海中回顾这次pretalk的全过程。我把自己设想成那个有着温和微笑的面试官,去看待坐在她对面的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去试着找出那 些幼稚的错误。我突然发现一切症结都变得如此明朗,如果我是一个咨询师,我也不太可能选择一个用快得几乎听不清内容的英文来急切地表达自己的学生,因为, 作为一个咨询顾问,他首先应该是善于倾听的,所以他不急着表达自己,而是在仔细聆听之后,用尽量精辟的语言平和地传递尽可能丰富的内涵。

  事实证明,对失败原因的剖析是相当有效的。在后来所有的pretalk中,我都尽量地放慢语速,用和人聊天这样最真我的方式,而不是作秀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所以,之后的pretalk,我没有失败过。

  我一直都明白自己不是那种所谓的牛人,所以我会经历很多很多的失败,但我很感谢这些失败,因为很多失败后的自我总结,是被成功冲昏头脑的时刻无法得到的。今天的失败,就是为了明天的成功。

  维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找工作最艰难的过程中,和朋友、同学交流心得,我时常会感叹道: “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工作啊。”这段经历,回想起来,真的觉得蛮辛苦的,但又特别值得回味。

  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急功近利的情绪。我在连续经历了摩根士丹利、麦肯锡、BCG和Monitor的失败后,陷入了一个相当悲观的 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是不是对自己太有自信了,所以把目标定得太高,完全是自不量力呢?我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不能 养活自己,我甚至动了毕业后就安心做一个家庭主妇的念头,虽然我知道那真的很不适合我。

  有趣的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来自高盛的北大老校友。面试中,他和我用英文交谈了一会儿,突然笑着问我是在哪里学的英文。我回答说从中学开始接 触啊,然后就在北大学习了。他惊讶地说,他原以为我曾经在国外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这样的口语。然后他告诉我,他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一句英文 都不讲,因为不敢说,怕说出来让人笑话,后来是由于工作后要出国读书,不得已才开口说英文,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从磕磕绊绊到今天的地道流利。听完他的 故事,我突然觉得异常轻松。真的好感谢这位校友,因为他让我明白了一个其实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真的很长,我们其实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担忧自己能否找 到一个足够高的起点,任何时候,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成功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表现也越发好起来,我也开始学会从积极的方向去看待问题。我进入了所有国际投资银行的最后一面,但最终也没能 拿到一个来自投行的offer。在投行梦彻底破灭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所有的投资银行家最终都觉得我不适合干这一行,大概就说明我的确不适合从事这一行 业。有的时候,自己无法作选择,就让别人帮你作选择吧,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offers

  Roland Berger是我拿到的第一个offer。拿到这个offer我一共经历了三轮面试,见了六位面试官。有趣的是,这也是我仅有的每轮面试下来都觉得感觉不错的经历。

  第一轮面试类似于其他咨询公司的pretalk,但是涵盖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见了两个Senior Consultant,一个主要针对简历问一些涉及个人背景的普通问题,另一个主要测试分析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比如说我是学金融的,就问了我不少关于财 务报表和财务比率方面的问题。其实说实在的,相较于回答专业性的问题,我更喜欢泛泛的交谈,因为我觉得在和面试官交谈而不是单纯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是最自 然的,而我也相信,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比如,面试官曾经问我: “假如你和客户约好了在某地见面,可是你起晚了,还差五分钟,赶过去是来不及了,现在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就本能地说我会马上先打电话道歉,表明自己会迟 到的原因和歉意,然后给客户两个选择: 一是是否愿意多等一段时间容我赶过去赴约,二是重新再约一个时间谈。面试官听了以后点点头,说: “其实我们遇到类似情况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相信,面试就是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不用把自己假装成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不用费尽心思去想一些你认为高深 而且完美的解答。很多情况下,只要给一个平实的回答,这个回答能展现最真实的你就足够了。

  第二轮面试是两位Senior Manager的case interview。关于case interview,我相信此类的文章和面经已经相当丰富,所以实在不想拘泥于细节再作重复。在这里,我只想重申在上文中曾经提到过的: 一定要为此作好准备。如果你的目标是咨询公司,那么请务必先搞清楚什么叫作4Ps、4Cs以及Porter’s Five Forces等基本概念。这些分析框架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们却是万万不能的。同时,我很感激面试官曾经给我的建议,那就是在作case的时候,脑 子中不应该只有那些既成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本身,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现实的数据要比理论框架有用得多。

  最后一轮面试是见一位Partner和一位Project Principal。其实很多面试到了最后一轮,就只是和你聊聊,看看是不是真的和公司文化相match了。我个人觉得这轮面试是相当值得回味的。两位面 试官都是相当nice的人,那天下午面试的气氛也异常轻松和谐,绝不像case interview那样的剑拔弩张。如果你留心的话,应该会发现这样的面试都是你在向面试官学习的一个过程,他们是该领域的精英人士,有很多地方值得初出 茅庐的我们去借鉴和效仿。尤其是和这位Project Principal的交流,她自信而有激情地和我谈她自己的故事,谈她对公司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当时就有立刻投身工作的热忱。最后她照例问我 是否还有其他问题的时候,我说: “您已经解决了我目前的所有问题,并帮我作出了选择,非常感谢。”

  回到宿舍,朋友问起面试的情况,我说: “找工作应该告一个段落了。”隔天下午,Roland Berger的offer在意料之中来到,没有太多的惊喜,我想我可能真的找到了那种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所谓随意的心态吧。

  心态摆正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事情都会变得顺利起来,A.T.Kearney在此时也通知我去参加最后一面。第一次在参加case interview之前不做任何的事前功课,我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和case相关的一丝内容,只是在一种把事情做完、画上句号的心态下来到国贸。接下来的两 个cases做得出奇的顺利,不想着可能的成败,思路却是异常清晰。我的对面坐着美丽精干的面试官,窗外是国贸周围繁华的夜景,屋内是安静而又有条不紊的 工作环境,我突然觉得自己是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一切啊。

  进电梯时,恰巧遇见A.T. Kearney的一名外籍员工正要下班回家。他用标准的中文友善地问我面试后的感觉,我笑着回答说我很喜欢这里。他俏皮地对我说,他今天也非常开心,因为 昨天加班到凌晨两点,今天六点钟就可以回家了。和他道完goodbye,发现自己刚才竟然都没有问出结果的时间,呵呵,可能真的是太平静了吧。句号我已经 划完了,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愿再想。我在夜色中呼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凉飕飕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那个温暖的房间,和期待已久的茶道表演。

  两天后的下午,我正在宿舍里百无聊赖地看着美国肥皂剧,接到了A.T. Kearney的电话。当听到对方说“恭喜你”的时候,我知道,我得到一个意料之外的offer了。真的是意料之外,这时候,我相信了那句“无欲则刚”的古语。

  后记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却真的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也许有些混乱而缺乏逻辑。找工作的过程,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心得,我实在无法用自己笨拙的语言表 达清楚。也许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故事,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和启迪。只是很真诚地,想对后来者说: 请用心去感触这个过程,你会得到许多,成长许多……

3/22/2007

MBA心情之三: MBA找工作的矛盾與困境 --影分身術(散彈打鳥)or 螺旋丸(集中一擊)孰好孰壞呢?



本篇再度討論求職問題,又是一個MBA學生必當面臨的矛盾困境-->尤其是找intern時期碰到的更大

套用火影忍者中鳴人的兩大絕招,究竟哪個好用呢?

1.影分身術:即為亂槍打鳥,能投遞的都投,不管自己興趣喜好為何反正投了雇主回應我再說
2.螺旋丸:查克拉聚集到極點的單擊,意思就是完全照自己興趣與能力兩者符合的交會區域去投遞履歷。

你 會選擇哪一個?

我沒有辦法給你一個定論,但我得說這是MBA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勞碌奔波之餘(有的人要飛去外地面試 尤其美國
至於我這邊則是很可能final round要飛上海或北京),還有很重的course work load要擔,然若對IB, MC有
興趣的人又得刻意花時間去準備finance interview or case interview,對於體力或腦力都是極大負擔。

面臨這樣的情況,聰明的你/妳,Gmat700+,國立大學優良血統出身的你們,要怎做呢?要如何trade off?

亂槍打鳥的好處是,你的履歷會有一堆雇主收到,interview機會看似很大,
但是你要做的是準備五份以上的template CVs and Cover letters
光這些就已經要花很多功夫了 時間哪那麼多?? 而且你工作經驗又豈能豐富到不同的行業的雇主都被妳impress?
如果不能impress so many recruitors,那白花時間白投那堆履歷又有何意義?
即便是真的夠豐富 真的夠拿到一堆interview機會
但是這是你要的job嗎? 這對妳履歷幫助大嘛? 這對你的job switch幫助大嘛? 如果不switch的 這對你未來
same industry but better company and better position acquition的幫助大嘛?

Think about it! Think it carefully

螺旋丸呢? 或是七龍珠時代的元氣彈 ?
妳真有自信"定孤枝"成功? 當你心中的dream顧主只有五家,而這五家合計每年從Top15面試五百人只取七十個的
時候,你要怎麼辦? 你真的那麼強強到可以打贏競爭者?

我的建議跟一般學校顧問建議類似 那就是 找出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先,
然後選擇核心產業( industry)+核心職能(competence)在後,
然後針對交會區塊作重點與弱點的補強! 換言之這跟考試很類似,要考高分的方法往往是,自己強的科目把握好
自己弱的科目考到平均之上,分析並記住你現在是在跟哪個pool的人競爭同一個位子,只要了然於心,必然可以
了解自己勝面有多少。

還有 千萬別忽略 "淺層關係"
人的一生往往並非由摯友而變,而是由" aquaintence"而變。 Mingling一定要做,有機會認識有興趣的人一定要
keep 住一個關係, 然後,盡可能要讓人(e.g.老校友 做大官的)留下深刻印象
很多人都太忽視了這方面,而善用此道者可以用很小的力氣卻多了很多job opportunities, 何樂而不為呢。

面試的準備曠時費日,而且對於job switcher而言,不準備幾乎打不贏那些有準備or有經驗的人
所以核心競爭力不合,或是選擇過多產業,或是過多function,是必然失敗的!! 因為all those things will
DISTRACT YOU!!!!! 影分身術一般人用了的結果是每個分身都超弱 懂嗎! 你不是查克拉幾乎無限大的人
就別用這招想打贏那些全神貫注想贏得單一職位的人!!

以上老說有想法 沒想法 不知去哪產業(industry) 或是哪個職能(function)的人怎辦呢
我建議: 那些沒想法,卻又聰明絕頂的人,MC(顧問業)絕對是你棲身的好地方,原因我之後另文說明。


好啦 以上太虛無飄渺 我說個實戰吧
以我本身為例最適合
我呢,一介台灣草民,國立大學外語系畢業,industry待過IT-hardward,教育訓練以及Internet, Function則是做過
Sales, product marketing, project management. 很明顯自己weakness就是finance方面不行。

所以策略很簡單,要不就是全心加強,要不就是不理它了,好好把自己core competence弄好。 我很笨,所以我選擇後者,
我finance,還是很爛,但至少知道什麼是NPV, CAPM, WACC, 也知道depreciation有兩種, 還知道資本市場上有哪些商品
that's it!
但是要繼續加強sales and mkt部分的技能,嘴皮子就要更會耍,presentation就得更練習,business plan比賽一定要去打幾場
讓自己有寫作經驗更有實戰上場騙VC2的經驗。 MKT部分則要把那些model練的更滾瓜爛熟。
Industry部分,同職能,我選擇stick on my own world, 然後延伸它。我internet作最熟,軟體類最熟, 那我就去多懂硬體的
東西,多了解供應鏈上誰大誰小,業者之間的關係。 對於internet本身,我很早就選定了中國市場,所以中國市場上流行什麼,
dream companies之間的競爭關係, KSF, KRF, five force那五個force都要去看資料,多了解。 讓自己面試時不但不會被問倒,
而且還能舉一反三推出自己見解來 (也可以引用blogger的見解, at least u prove that u care about your dream firm a lot.)

至於我成功了沒,截至目前為止還不知結果。我希望能早點跟大家抱好消息! 並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找intern與找工作的MBAs,一些啟發。
本次先說到這

11/22/2006

What is I-Banking ?(什麼是投行?)

轉貼自CD網站atongmuk的文章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81&ID=197772&page=1

不少网友对投行以及其它金融行业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不过有不少道听途说的传闻并不可信。而且很多帖子对一些概念定义比较混乱,不少人甚至对投行干些什么都不甚清楚。我在这里科普一下,众位大牛不要见笑。这个帖子侧重于介绍金融的一些职业分工,以及简单的职业道路介绍。

整 个金融行业大致分为buyside和sellside两大类。sellside做的主要是把各种asset变成各种金融产品,提供给市场。 sellside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投行。投行内部结构也很复杂,按照产品分大致分为fixedincome和equity两大类。按照业务分大致分 为IBD,sales&trading,equityresearch,assetmanagement(这部分和buyside性质是类似的) 等。IBD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靠近的是corporate一边;sales&trading主要进行产品销售和交易,有时候投行会扮演 marketmaker的角色以保持市场的流通性。

buyside主要进行的是投资管理的业务,所以也称为IM(investmentmanagement)或者AM(assetmanagement),主要由各种机构投资者组成,包括mutualfund,hedgefund,pensionfund等等。

就careerpath 来说,很难说谁好谁不好,关键看每个人的特长和个性。IBD适合工作热情高涨,吃苦耐劳的人。sales适合善于人际交往的人。trading适合能承受 巨大压力,并且对市场感觉敏锐的人。equityreasearch适合做事踏实的人。一般来说IBDcareerpath比较按部就班,需要熬年头,能 熬上去的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能力也需要强健的体魄。tradercareerpath风险很大,可能在2年之内就毁了前程,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步青 云。我知道一个顶尖的trader从associate升到director只用了2年。sellsideequityresearch行业前景有一定问 题,因为regulation越来越倾向让research保持独立性以保护投资者。

Buyside总体来说lifestyle比sellside好,收入也超过sellside。不过,进buyside也远远难于进sellside。

注:当今金融产业之庞大和复杂远远超过常人想象,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上还有着很多细分的行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补充一下,帖子的职业分工主要是指成熟市场的情况。国内情况有所不同。

金 融领域的开放让国内很多年轻的朋友一下子豁然开朗。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扭曲的价值观:进投行的是牛人,进四大的是凡人,进企业的是土人之类。在此还想表明以 下我一向的观点:工作本身没有等级之分,我决不赞成投行就比四大“高级”之说。任何一个人能在本行干的出色的才是牛人。选择职业道路应该看自己喜欢干什 么,自己能够干什么,然后尽量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心只想往“高级”的工作钻的话,可能回头看来还是一事无成。

hedgefund中 文翻译成“对冲基金”,这个翻译是准确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主流的hedgefund往往做的不是hedge,相反很多hedgefund对一些市场 趋势进行大胆的speculation(中文是投机,贬义词,英语的原意是中性的,是hedge的反义词,表示承担风险而获取超常的收益)。如果把 hedgefund和国内的情形联系起来看,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私募基金”。这个意义上而言国内存在hedgefund已经已经有些年头了,只不过因为 法律界定而没有露出水面。现在管理层正在进行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进程,应该很快就能成为正大光明的一支金融力量。(国内现在往往把PE翻译成“私募基金”是 不准确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

在成熟市场上hedgefund通常是相对于mutualfund而言。其差别是:mutualfund是公开招募,并且公开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国内市场上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大多数属于mutualfund。而hedgefund则大多是私下招募,并且封闭的基金。

在 全球金融市场,hedgefund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最近两年的商品期货的超级牛市都可以见到hedgefund的身影。由 于hedgefund收益率普遍高于mutualfund,最近几年全球范围的hedgefund都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再加上全球性资本过剩,现在几个 billion的fund都算很小的。

稍微提一下对冲的概念。对冲是一种控制金融风险的手段。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买了100股股票,然后 又担心股票下跌,你就可以再买一个认沽100股的期权(putoption)进行对冲。最后无论股票怎么跌,最差的结果就是你以putoption的执行 价(strike)卖掉手中的股票。

和对冲相关但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套利(arbitrage)。套利是指把所有相关风险完全对冲掉以后 可以获取的无风险收益。比如说中国银行的美元牌价是8,门口黄牛的牌价是7.8,你可以用7.8人民币从黄牛那里换1美元,随后马上拿一美元换给BOC变 成8元人民币,毫无风险的赚了0.2元。

就职业而言buyside和sellsidelink最多的是tradingdesk。双方的人马 几乎是对应的。基本上都设有:trading,structure和research几块。一般来说sellside研究力量更为强大,buyside很 多基本信息都依靠sellside取得。sellsidestructure侧重的是如何将金融产品合理定价,而buyside侧重于如何搞出模型更好的 预测市场的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双方的trader做的事情倒是殊途同归。

当投行根据buyside要求设计出金融产品后,双方达成交 易。然后投行一般会尽快地通过相关交易对冲产品风险,而buyside这时候一般是“一切尽在掌握”,因为买到手中的产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订制的。 这时候,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大家赚自己的利润。另外有些时候,投行也会takeposition,这种时候双方都是marketplayer,关系也就 变成你死我活的博弈了。

把业务上的link讲完后,职业上的link也就水到渠成了。双方trader作的事情十分接近,互相之间的跳槽也 就十分普遍。research而言,投行的比较focus也比较辛苦,所以一般更加愿意往buyside跳,不过buyside本来也不需要很多的 research,跳槽并不容易。structure是双方都需要的,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通的,互相之间都有跳。

上面说的都是投行的市场一头。回过头说IBD(传统投行业务),更多的是和企业打交道,而不是和市场打交道。反之,buyside都是和市场大交道。所以IBD一般不容易转buyside。

由于国内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成功风投的案例,大家已经不太陌生,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PE。

国 内很多地方把PE(privateequity)翻译成“私募基金”,这显然是不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顾名思义”所致。诚如上文所述,私募基金接近于 hedgefund的概念(相对于mutualfund)。而PE是一个相对于publicequity的概念。我个人将其翻译成“非上市融资”,现在国 内比较被认可的翻法是“私人股权融资”。

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在美国火爆的原因是最近几年PE的收益率都明显好过publicmarket,导致PE的规模快速膨胀。在国内火爆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其 实现在vc/pe差异已经不是十分明显,很多时候人们把VC看成是pe的一种。如果进行划分的话,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对targetcompany投资阶段 的不同。vc主要投资于公司发展早期,从种子阶段到上市前不等。而pe主要投资于有稳定现金流,businessmodel比较成熟的公司。PE最经典的 做法是LBO(leveragebuyout),核心是将现金充沛而又失去发展动力的上市公司goprivate,通过大财务杠杆使公司有紧迫感,从而为 股东提供更大的收益。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一定知道《风月俏佳人》,其中理查基尔干的就是PE。片中罗伯茨问他你到底是干嘛的,回答颇为经典:“总而言之我干的就是把一家公司买下来,然后再拆成一块一块卖”。(注:这只是PE做法的一种,并不是全部)

vc/pe 是金融市场中最直接和企业打交道的分支。vc做的是整天看businessplan(bp),从中找出有前途的bp以及执行团队,随后进行价值评估以及投 资。根据公司不同,有些vc会强烈的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有些则没有。pe更多的是寻找有前途的被收购公司,并且进行金融改造。vc/pe最终的的目的都是 找一个更好的价钱把公司股份卖掉推出,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具体操作方法VC/PE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讨论。

现 在可以把金融产业链简单的串一串。在一个企业IPO之前,公司都是private的,这一阶段可以参与融资的就是VC/PE。当企业需要上市,这时投行就 参与进来,对公司价值进行精确评估,然后公开招募。这时候,企业自己或者vc/pe提供的股份是原材料,投行将其加工成金融行业认可的“股票”。公开上市 前后,buyside就会进行认购。接下来就是二级市场上的各方博弈了。

金融的原始定义是为买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的各种融资,因此金融必定 有企业和市场两级。企业这级是金融行业的生存之本,市场这级可以看作金融行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投行作用是金融产业链的hub,一端联系着企业,另一端联系 着市场。企业这端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说资本主义出现后的几百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市场这一端则越来越庞大并且趋向虚无。很多衍生金融产品最早的出现是为 了满足风险公职的需求,但很快变成一些豪赌的利器。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是保证企业(无论privateorpublic)企业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使其 他机构可以对企业价值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没有会计师的存在,整个金融行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因而会计师有“经济警察”之称。

整体而言,金融业连接企业一端的工作核心更侧重于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金融连接市场一段的工作的核心侧重于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因为对技能要求的不同,两端互相转都比较困难。相反,只要在金融产业链的同一端,转行至少都是有逻辑上的可行性的。


轉貼自我的好友Charlenshen的文章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81&ID=267661&page=1

这几天比较有空,看了点乱七八糟的 Career 方面的数据,有些挺有意思的,可以分享出来给大家看看,整理的不好或是有误导的地方,请不要客气指正一下。

很多人都在问:「IB 是什么?」IB 的全文是 Investment Banking意即投资银行,这行业可是目前的大热门,许多 MBA 毕业生都挤破了头想进入这个行业,薪水高,工作操,没日没夜的熬夜却可以带来极高的成就感。IB 主要分成四个部门:Corporate Finance, Sales & Trading, Research and Syndicate,以下粗浅的分门别类介绍一下。

1. Corporate Finance:
主要在搞并购 (M&A),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and Issuring of Bond and Equity。职位阶层大略分为 Analyst, Associate, VP, MD 这四种,依不同公司有点区别。部门主要在联系想并购或是上市的公司与买家 (buy-siders),或是替公司提供集资的方法。想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不但财务分析方面的技能重要,而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重要。

Corporate Finance 工作分成三个流程: Hiring the Managers, Due Diligence/Drafting, and Marketing。假设 A 公司要发行股票,A 公司必须先雇用一个或多个 the managers 帮他们搞这些细节并寻找 buy-siders,雇用的过程就像选美大会那样,如果案子很大的话,会找 co-managers,这些 managers 会分享 IPO 的利润。Due diligence 主要就是搞数字跟撰写 prospectus (S-1),这过程 Analysts and Associates 要负责了解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有同产业发展的状况与潜力,才能为他们的 IPO 定股价出来。写完的 prospectus 将会呈现给 investors,用来吸引有兴趣的 buy-siders,因此格外重要。Marketing 的过程主要就是 VP and MD 要拿去 roadshow,和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potential buyers meeting。通常不到最后一秒钟,这些买家都不会决定要不要买,所以不确定性很高。

如果是 Bond offerings 的工作,比较不像 IPO 那么累,因为这些 case 一般比较小。公司会考虑市场股价状况,不想 dilute 自己的 stock price,或是想避税等原因来发行公司债。发行公司债的话,公司的 prospectus and credit rating 都很重要,因为会影响之后支付的 coupon interests 还有销售,bond rating 越差的风险越高,公司所支付的成本也越高。

M&A 的情况,被并购的公司股价一开始会上涨,代表 sell-side bankers 一般也比较轻松,因为市场上的买卖过程,有时候不是想买想并购就可以轻松找到卖家,buy-side bankers 通常要等上好几个月搞不好都接不到 case,因此 buy-side bankers 工作压力会比较大。一般 M&A 可以拿大约 7% commission fee。有时候发行股票的公司并不想直接go publicbankers 会找 venture capitalists 来买这家公司的股票,通常VC是持有小于50% 的股权,bankers 可以赚 5%-7% 的佣金;如果是 M&A case,持有股权会大于50%

有时 IB 会帮公司做 financial restructurings or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这工作是帮已经破产的公司调整 debt obligations, issuring new debt and restructuring payables to vendors。通常 IB charge minimal monthly retainers,而且业务相对稳定,佣金也高。

Analyst 主要雇用大学毕业生,薪水大约 $55K - $65Kbonus $30K,工作量都是搞财务报表,写 pitchbooks ,或是一些很基础的工作,虽说是基础,但也应用了不少财务方面的知识。MBA 毕业生出来多半是 Associate 的工作,薪水大约是 $80K-$90Kbonus $35K or up。通常第二年以后的薪水会跳到 $250K-$400K 左右。VP 一般要开始联系上面的 MD,出差开会,还要管下面的 Analysts and Associates,薪水从一开始的 $100K-$200K 底薪加很高的 bonus,一般总数会到 $500K 以上。MD 工作主要是联系客户 (公司或投资人),搞 pitches (meeting) ,找 deal,跟产业界搞关系,开发研究新产业,新客户,通常薪水在 $1M以上。

Pitchbooks 主要是要用在选美大会上,作用在:推销 IB reputation,过去业务的 performance,良好的研究团队及与 underwriters 的专业。IB 一般会把客户的股价在 pitchbooks 上先做 valuations,如果估价越高,越有可能拿到这笔生意。Pitch 一般是 MD, VP and research analysts, syndicate department 参加,还会有 lawyers, accountants 列席。

Due diligence 要花上 6-10 weeks,这时候要协调许多冲突,要印制一万多份的 prospectus,印好了要拿去设计 roadshow 的内容 ,等到一切搞定要送去给 SEC 审核,过了以后 roadshow 开始,吸引投资人,等到确定买主,上市!


2. Sales & Trading
通常这两个是坐在一起的,Sales 靠卖出股票的 commission 赚钱,traders bid-ask spread (价差) 赚钱 (ask 是高价,bid 是低价),所以工作时冲突四起。Traders 主要是帮忙找出市场上变动的股价,Sales 负责接单,因此这两个工作的工时都很固定,不需要加班。

Traders 负责看 inventory,如果没有 inventory 可以买卖,traders 会用借的,可是借了要还,因此 trader 得要锁订还的价格 (赶快从市场上买过来还),不然会赔钱,这个过程叫做 short-selling。有时 traders 会运用 hedge fund,期货,或是 derivatives or exchange rate 来寻求市场隐藏的利益。Traders 工作职位会朝向 full-fledged traders and managers 迈进。很需要 Quant skills,如果对年底的 bonus 不满就会跳槽。

Sales 通常要很会跟客户哈拉,做到大的会有 institutional salesperson and private clients services (PCS),工作会比较轻松,薪水 $80K + bouns $25K,但是久了也会无聊,而且最后其实是纯拿 commission 的。Sales 的工作主要是要 build a book (客户联系表),累积客户,一开始大概薪水是 $200K,久了以后可以达到 $500K 以上,而且会认识很多大公司的 CEO or CFO。工作性质要了解客户的投资习性,了解市场方向与投资分配,懂得跟他们沟通与博感情,这样才会成功。

每天早上交易前 S&T 都要跟 IB 的人开会,讨论今天有啥股票要上市,有多少存货,或是那些投资人的意图,市场新消息,产业方向等等,之后还会开小组会议,然后交易。

IPO 的利润:
60% to sales
20% to corporate finance
20% to syndicate
如果有 expenses or fees,就从 syndicate 那边扣掉。


3. Research department
这些人的分级是: research assistant, research associate:负责研究同一产业之后晋升 senior, research analyst (MBA graduates; 销售能力要好,要对产业动态很熟,懂得转换部门,跟对人;做得好的有一个叫做 Institutional Investor ranking 的排名,有排到的话薪水会三级跳)

Research 主要是在做 initiation of coverage, update and change of rating。通常一开始研究新产业,大概要花半年左右,之后四月份等公司财报出来以后,要赶快 update 消息,避免投资人损失,也检讨自己的错估,然后要更改公司的债券 rating。工作内容型态分成 Market commentary, Economic commentory, Fixed income commentary。做这行的要小心利益冲突,而且给出买卖的建议一定要仔细研究,必要的时候要 travel 去研究客户的 performance 以及影响的产业,懂得会计的公式跟 ratio,了解每个事件所代表的意义跟影响。


4. Syndicate department:
这合行业主要是在调和 investors, managers, underwriters and firms 的关系;并且做 pricing & allocation。通常 IPO 的投资人到最后一秒钟都会反悔,不确定性很高,因此 syndicate 的工作是在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并且要搞一点公司的政治关系。一般这些人能言善道,很懂得搞 buyer and seller 之间为了股价产生的冲突。不过这个部门 job opening 很少,都是 internal hiring 或是直接从产业找合适的人选。

匆忙中写得很乱,有錯的砸小力奌。




--
我的結論是.....

再見 Investment banking

我大概不會再去丟任何一家IB的工作了

真的 我跟你無緣 從個性上 興趣上 能力上 全都跟你無緣

如果哪一天 你們這邊買空賣空的工作機器們忽然想成立internet IB dep作online IBD

到時候你們自己再來花三千萬挖我做dep head吧 我還不一定想去咧


懶的理你們了 I banking , so long

--
Comment
IB...自從修過Finance之後

就知道丟投行的時間可以全部省下來吃飯了 哈哈哈

whoopsnow at February 18, 2007 03:05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是阿 我應該可以多省一整天吧

可以吃三頓外加宵夜還可以看三場電影打兩場籃球...

moderne2 at March 24, 2007 01:05 AM comment | | Delete | Conceal

About Me

助人不懈馬登陳